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资讯 >

漫谈看戏

2020-04-08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张同亮
晋剧《打金枝》剧照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戏曲是最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展现的是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

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绚丽的舞台,展示的是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和戏曲艺术家们的迷人风采。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演绎的是浓缩了的历史,讲述的是人们喜欢的故事。

戏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形式。她带给人们欢乐,带给人们享受。

在农村,唱戏是一件喜庆的事儿,因此逢年过节、喜庆寿诞便要唱大戏热闹一番。百姓们看戏不仅是要看角儿们的精彩表演,更重要的是要体会精彩的舞台故事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启迪。他们喜欢舞台上角儿们表演的生动故事,更喜欢令人高兴的“大团圆”式的戏文结局。

这种现象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它反映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和企盼,反映的是人们对善与恶和美与丑的爱与憎。因此舞台上的许多剧目均遵循了这条规律。无论是帝王将相的传说还是草民百姓的故事,不论情节多么曲折,人物经历多么悲壮,但故事的最后须是“大团圆式”的结局、欢天喜地的收场。这便是观众戏迷们最满意的结果。

晋剧传统剧目《打金枝》《回龙阁》《芦花》是晋剧的经典传统剧目。上演率极高,很受戏迷观众的欢迎。

《打金枝》一剧。说的是唐汾阳王郭子仪寿诞,全家老小都来拜寿,唯有郭暧的媳妇升平公主不来拜寿。郭暧被众兄弟一番嘻笑嘲弄后,一怒之下回府打了升平公主,闯下了欺君大祸。于是剧情进入了高潮。随着《打宫》《闹宫》《劝宫》一系列情节的展开。以一折与平民百姓家极为相似的家长里短式的《劝宫》,让一场涉及到皇家脸面的风波以唐代宗的大度而烟消云散。于是,小两口和好,郭暧封官,帝后们满意,郭子仪偷着乐,闹了个皆大欢喜。至此,观众们也看得高兴,和剧中人一样,也落一个欢天喜地!

《三击掌》《算粮》《登殿》是晋剧本戏《回龙阁》的几折。相府三姑娘在彩楼抛球选婿、选中了花儿薛平贵。王丞相嫌贫爱富,执意悔婚。王宝钏守信,决心要嫁平贵。于是父女击掌,发誓今后谁也不搭理谁。后来平贵投军,王宝钏在寒窑苦等了一十八年。两口子历尽了风霜甘苦,最后以一场《登殿》让薛平贵做了皇上,惩罚了害人的魏虎,实现了惩恶扬善,恶有恶报的舞台故事宗旨。这个故事听来虽然有些荒唐,但大大地满足了观众憎恶向善的心理和欣赏习惯。让观众随着剧终欢快的乐曲享受了一回,真正地达到了戏曲娱人醒世的目的。

晋剧《芦花》属“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讲的是孔圣人弟子闵德仁数九寒天带领儿子闵损和二子英哥去朋友家交流学问。天寒地冻,闵损冻得瑟瑟打颤。闵德仁一怒之下抽了闵损一鞭,闵损的衣服顿时绽裂飞出了芦花。闵德仁方才知道了李氏虐待儿子闵损的歹行。当下恼怒,回家怒责妻子,并请来了岳父母,要当面休了李氏。李氏羞愧难当懊悔不及。闵损跪在父亲面前为继母求情,尽诉“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的道理。闵德仁为儿子的赤诚所感动,撕毁了休书。李氏从此痛改前非,像亲生儿子般对待闵损,自此一家和睦。

以上这三个剧目的故事情节虽然不同,但故事矛盾的发展趋势和结局性质是一样的。几个戏的故事都以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开始,最后以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大团圆式”结局收场。

当然戏曲舞台上也有很多让人悲愤填膺的悲剧。晋剧《游西湖》中的李慧娘,《窦娥冤》中的窦娥,便是最典型的悲剧形象。她们是旧时代生活的弱者,她们是被旧时代黑恶势力欺凌的牺牲品,是令人疼惜的冤魂!但聪明的戏剧编撰者们为了抒发对黑恶势力的愤懑和批判,为冤者申冤,以戏剧的手段,让冤死的魂灵变为令人同情的厉鬼,吓死了贾似道,捉拿了贪脏枉法的狗县官和流氓无赖张驴儿。替冤死者报了仇、雪了恨,真是大快人心。精彩的表演,让今天看戏的人们也出了口恶气。这种鬼神化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人们同情弱者痛恨丑恶的正直心理,虽然虚无,但人们却希望是真的。

说书唱戏劝人心,戏剧是高台教化,旨在让人们通过看戏品戏,分清善恶、鞭挞丑恶,宣扬善良、伸张正义,力求使社会更加和谐、更加公道,让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