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资讯 >

看戏

2020-07-05 发表|来源:阳泉日报|作者:韩建伟
配图《文化下乡-看戏之二》 180x180cm 翟建平

伴着太阳的东升西落,事情一件一件从我们身边滑过,诚如一张张撕下的台历纸,再也难以回到从前。时光永不停歇地一直向前,但总有许多难忘的瞬间,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铭记于心间。

去年暑假带孩子回老家看望父母,刚回去的第三天,听说邻村要唱戏,兴奋异常,好多年没有赶过家乡的庙会了!

父母亲都是戏迷,且只迷晋剧。回忆起年少时,父母亲无数次用自行车带着我们看戏的时光,感叹不已,许多场景,如在昨日,却已是三十年前!于是临时决定,推迟几天再走,陪父母看几天戏。

到了唱戏的日子,开车载着父母前往三里外的邻村,刚出村不远,就传来了晋剧那特有的铿锵有力的敲打声,心中不免激动一番,不自觉地加大了油门,几分钟后,来到邻村,跨过那座熟悉的小桥,便来到了剧场。以前感觉很高大的戏台不再那么高大,偌大的剧场院内,零星地坐着几个人,且都是七八十岁的老者,间或有五六十岁的长者,也多携着一个三四岁的孩童。孩童乱跑,他们后面紧随。再看四周,连一个像样的货摊都没有,只有一个卖玩具的小摊,偶有小朋友拖拽着爷爷或奶奶光顾。不再是少时那红火热闹的样子,一种失落,莫名而来。

我陪父母亲找了一个树荫坐下,二老很快地进入了观戏状态。这天唱的是晋剧《状元与乞丐》——一折很有教育意义的戏文,小时候看过。随着剧情的深入,思绪也被带回到从前。

每年农历的六月十三,是姥爷村里的庙会,赶庙唱戏,敬拜菩萨,祈求丰收,消灾避难。往往从六月十一开始,唱到十五左右,印象中很少有落下的时候。

每到庙会期间,村里如同过年一般,家家洒扫除尘、置办吃喝,静待亲朋好友来临。剧场内外,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小摊小贩,忙碌异常。再看商品,真可谓琳琅满目!头上戴的,身上穿的,嘴里吃的,手里玩的,种地的工具,家中的日常用具,应有尽有。男人们不再下地干活,偶尔要去也会赶在开戏前回来。换上体面的衣裳,结伴去往剧场,一边谈论庄稼收成,一边观看戏曲,也顺带聊一聊收音机里听到的各类新闻。女人们更要特意梳洗一番,换上干净整洁的衣裳,前往剧场,除了看戏,更多的时候是购物,为家里购买生活必需品,扯上几尺布,买个好看的门帘,购些实用的厨房用具,为老人们买个汗衫,为孩童们挑个背心、凉鞋……享受足不出村就能购物的待遇。戏没完的时候她们就得回去准备一大家人的午饭。孩子们就更开心了,三五成群,出出进进,拿着父母或爷爷奶奶给的零花钱,五角、一元、两元,倘若能得到一张五元的钞票,那在朋友中是可以豪横一回的,买冰棍,购桃子,吃凉粉,挑玩具,这个时候的开心程度仅次于甚至是超越了过年的。

白天的时候,烈日炎炎,除了年长者、真戏迷,很少有人能稳坐观看。到了晚上,情况就不一样了。

山里的暮色升起来,烟囱的炊烟落下来。人们早早地吃过晚饭,关好牛棚,喂饱猪,拴好狗,老老少少呼朋唤友,沿着漫着月光的小路,欢声笑语地向剧场出发,很快便汇入十里八村看戏的人群中。他们或者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农用车,也有步行而来的。

夜晚的时候,暑气消尽,微风吹拂,还有丝丝凉意,很是惬意。剧场内外做买卖的小摊贩少了,偶有几个也是卖西瓜、炸油条这类不便搬运的。这一切,都给了庙会时少有的清净,人们可以静心、尽情地欣赏晋剧。而我对晋剧的喜爱,也多源于夜场戏。

夜场戏时,会有灯光照射,使本就艳丽的戏服在灯光下更加璀璨,红的更红,绿的更绿,粉的更粉,甚是迷人。演员的头饰伴随着他们的闪转腾挪也闪闪发光,吸引着观众。更为主要的是,夜场戏时会有字幕投射,让人们能够看清楚、听得懂演员们的唱白,不再如白天时,热闹是演员们的,我什么都没听懂。

少时最喜看戏里的行头,尤其那背后插四面小旗的武将,喜欢看他的士兵们翻筋斗、对打等动作戏,回家后披个门帘模仿着。再大一点,又喜欢青衣的凤头绣鞋。喜欢她们那甩水袖时的飘逸洒脱,喜欢她们那小碎步的灵动婀娜,再配上那缠绵悱恻的唱腔,可谓动静极妍,令人生羡。当然,也有老生或老旦,他们一上台,如同生了根、点了穴,不磨十来分钟都不挪地儿,动作慢腾腾,唱词慢吞吞,便纵有千般唱功,也难以吸引住我。

老少皆喜的角色莫过于丑角,他们往往一上台,便会迎来千种喝彩,万种呐喊,简直要疯狂了台下的每个人,简直要笑破观众的肚皮。看看台下的观众,他们大仰着脖,眯缝着眼,咧开着嘴,哈哈大笑,分外开心。人们的快乐,真的很简单。

一阵响亮的唢呐声响起,将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这场戏结束了,我揩了一下流泪的眼角,不是为状元命的孩子成了乞丐而悲哀,也不是为乞丐命的孩子中了状元而欣喜。只是为那逝去的旧日时光,为那时光中散着的人,散着的事,散着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