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皮影戏 > 资讯 >

一曲碗碗腔 皮影永《传承》

2019-12-18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史慧

孝义碗碗腔小戏《传承》作为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修改加工,项目主体——孝义市秧歌研究会正在按计划进行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受到观众普遍好评。

小戏《传承》讲的是一个皮影戏世家的传承故事。创作者有意地把孝义皮影戏和孝义碗碗腔这两项国家级非遗糅进了戏里,开场有一小段传统皮影戏《盗仙草》,中间主人公老万回忆苦难岁月时,插有一段创新的荧光影戏表演,此外还有两段精彩的孝义碗碗腔唱段。有了这些非遗的元素,从艺术形式上讲述这部小戏是非常吸引人的。当然,这部戏能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除了突出的艺术性还有其发人深思的思想性。这部小戏道出了皮影戏老艺人的传承困惑,其实也是一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传承困惑。老万夫妇为了传承皮影戏费尽心机,他们边演戏边招生,把皮影戏的好处说得娓娓动听。可是,当女儿小兰从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和同学合伙办起了皮影公司,希望能传承父亲手中的皮影技艺的时候,老万却气急败坏地坚决反对。这就有意思了,皮影戏到底好不好?老万的态度为什么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你说不好,为什么国家要确立为非遗保护项目?你说好,为什么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再干这一行?老万心里的这个疙瘩到底是怎么结下的?

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说皮影戏好,是就其艺术价值而言,说它不好,是因为它经不起“名利”的考验。老万和小兰在争论中历数了“万家皮影班”七代家传,甚至有人为它献出了生命。可是,传到今天,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皮影戏没落了,老万没有积攒了多少钱财,也没有什么显赫的社会地位,只有一个“徒有虚名”的艺术家名号。所以,老万不让女儿再重蹈自己的覆辙,他不是不爱皮影戏,而是老万的思想落后了,他不知道手里的这些皮影还能不能重放光彩,他觉得皮影戏的发展前景渺茫。换一个角度讲,他传统的就业观点制约了他,更别说支持女儿创业。他觉得女儿拥有高学历应该去政府机关任职,至少找一份稳定的、体面的工作。在老万的脑子里,研究生和皮影戏无论如何不能划等号!

老万就是作者特别树立的一个传统艺人的形象。这个形象极具代表性,不仅在文艺界范围内,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有这样的人存在。这样的人往往比较固执,缺少探索精神,不能够与时俱进,不自觉地与现代社会隔绝起来。他们总是盲目地相信自己的经验,不轻易接受新生事物,排斥甚至抵制电子产品,无法理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固执地认为年轻人做不了大事,总是习惯性地给80后、90后甚至00后贴上一些标签。久而久之,他们与时代差距越来越大,他们手里的宝贵遗产也就很难找到新时代的表达方式。

小兰是新生力量的代表,她有文化、有知识、有见地,她对非遗的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她对人生道路的把握也足够自信。她的见解和作为都是带有革命性和创新性的,这样的想法和看法不能被保守的老万接受,是这部小戏戏剧冲突的本质。显然,创作者是站在小兰立场上的,小戏的结局皆大欢喜,她说服了父亲,支持自己和同学一起经营皮影公司。小戏因为体量小,只能这么快转变老万的思想。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转变恐怕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由此可见,对于非遗的传承,创作者通过剧中人物也表达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一、传承和发展是分不开的。传承必须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时代反思、进行探索发展、进行改革尝试,打破陈旧的发展思维,结合当代的各种艺术元素做多维度的考量,在这个全新的时代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模式,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的全新发展路径;二、小戏中有句台词“艺术要靠文化传承,文化会让艺术走得更远”,这句话说的是文化和艺术的关系,文化是艺术的精神实质,艺术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没有文化的支撑,艺术就没有灵魂。非遗的传承一定要引入高端文化人才,总结艺术的精神内涵,由此提高艺术的表现手法;三、经营模式多元化。无论国办文化还是民办文化,都要主动接受市场的检验。政府的保护政策是一种兜底政策,非遗的生存必须培养自己的生命力和生存活力。剧中的年轻人合伙成立有限公司,引入现代化的企业人才机制,盘活传统文化资源,走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路子,这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四、顺应时代发展,重视年轻人的创造力。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我们面前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无论你愿意与否,这将是属于年轻人的时代。过去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过去的艺术品也难以适应当代的审美需求,我们必须重视并肯定当代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大胆放手让他们去传承,让他们去创造,把传承的重担递到年轻人的肩头。

《传承》是一部不到20分钟的小戏,矛盾冲突总是来不及展开就要得到化解,实在难以承载非遗传承这么大的主题,如果能唤起观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让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老万”开始重新认识时代、认识自己,那也是极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