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兴盛一时的河津卫庄娃娃戏班

2021-02-27 发表|来源:太原日报|作者:张敬录

在清代,河津就有许多培养蒲剧、眉户的大小戏班。在当时最负盛名的要数卫庄村的娃娃戏班。

承办娃娃戏班的班主叫张春子。娃娃戏班收徒多在秋末冬初,利用冬闲时间教戏。学徒年龄多在9岁至12岁之间。每天天不亮就让学徒娃娃分别在村西的禹王庙和村东关王庙的两座戏台上喊嗓练声。随后是早、午、晚三场基本功训练,其余时间学唱腔,练念白,直至深夜方可就寝。

据村中老人口口相传:张春子所聘请的老艺人教戏全靠口传心授。艺徒每次学戏,须先向师傅叩头行礼,然后,师傅再口授戏词。表演则一靠师傅指导,二靠学徒在师傅表演时偷记,用当时的行话叫做偷戏。若有偷懒、唱错或违规行为,师傅则予以责打,谓之“打戏打戏,不打不记”。

张春子的娃娃戏班学制三年、六年不等。入科后,经短期基本功训练,每个艺徒必须在三个月内学会一两出启蒙戏,俗称“开门戏”。全科艺徒在三个月中必须备足一个台口所需的三天六场戏,于次年春节开台演出。

光绪年间,张春子卫庄娃娃戏班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蒲剧演艺人才。演唱剧目有《鸡鸣山》《兴隆寺》《文王哭岳》《葫芦峪》《卖画劈门》《空城计》《甩翻》《临潼山》《窦娥冤》等20余本文武戏和折子戏。面对红火一时的卫庄娃娃戏班,卫庄村闾长也明文规定:每年正月初七,让张春子娃娃戏班在本村演唱亮台戏(即开台戏),正月十五演唱元宵戏,正月十九再演唱一台叫起身戏。三台戏演完之后,方可外出演唱。

卫庄娃娃戏班在年年岁岁的演唱声中发扬光大。然而,清光绪末年,晋南连遭荒旱,卫庄娃娃戏班也随之解班散摊。至此,兴盛一时的张春子卫庄娃娃戏班随着食不果腹的饥荒岁月也烟消云散了。

上世纪50年代初,卫庄村作为张春子娃娃戏班的戏乡,传承农家戏这一传统,演唱大戏达到鼎盛时期,全村大人、小孩大多都会哼唱几句蒲剧和眉户调。在当时,村里曾出现三代民间艺人振兴农家戏的红火场面。演唱剧目多达20余本,有自编自演的小戏曲,有传统的古装戏,也有现代戏。他们让卫庄农家戏久唱不衰,永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