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任国成与“关公戏”

2021-09-18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张建群 王捷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位老人,默默地为编撰关公戏剧丛书奉献了十年的光阴。

配图 蒲剧舞台上的关公

十年磨一剑。用十年光阴,精心打磨,才能磨出一把好剑。磨出一把好剑,需要过人的毅力与耐力。运城市前戏剧家协会主席、老作家任国成先生在退休之后,用十年时间,精心梳理编撰,完成了近百万言的皇皇巨著——收录现存关公戏剧本及全面介绍关公戏曲文化的《关公戏曲》,令人感佩。

众所周知,关公戏既是我国传统戏曲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种,也是关公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运城作为戏曲之乡、关公故里,更是关公戏广为盛行的地区。但由于历史原因,尤其是在“文革”时期,关公戏曾一度绝迹舞台。为了弘扬关公文化,将现存有关关公戏曲的剧目、剧本、演出、表演艺术及独特讲究等珍贵史料予以保存,2006年,当时已65岁的任国成先生应解州关帝庙文管所所长卫龙之约,开始闭门书斋,埋头故纸堆中查录,并多方向外搜寻,期望将流失严重的关公戏剧本及有关史料予以辑录付梓,将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不同于以剧作家和剧本传世的元明杂剧与明清传奇,以演员为中心的清及近代地方戏,即“传统戏”,多为演员“口传身授”,绝少有剧本流传。上世纪50年代,政府曾开展“翻箱底活动”,组织老艺人口述整理了一大批传统戏曲剧本,称为“手抄本”。1970年5月,原晋南专区分为临汾、运城两个地区,“手抄本”也一分为二,临汾方面由蒲剧院保存,运城方面由文化局保存。多年中,因为种种原因,我方“手抄本”遗失严重,大小887个剧本仅存不上百出,大大增加了关公戏剧本及关公戏曲文化资料搜集的难度。那么任先生从哪儿搜寻?如何搜寻?又如何梳理和汇总?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传承文化重,花甲再担当”的情怀

1997年,任国成为排除杂务的干扰,提前四年退休,静下心来读书、看报,笔耕不辍。2006年,正值关公文化弘扬与发展勃兴之时,解州关帝庙文管所所长卫龙来电,向任国成提出编印《“关公戏”剧本选编》的创意,任国成欣然答应。因为他深知,汇总收集关公戏曲文化史料,对于传承关公文化,尤其是传承关公戏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认为,其一,关公是咱们河东人,而且在世界上影响很大,由人而圣,由圣到神,在人们的精神信仰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二是关公的忠义仁勇精神,更是历朝历代人伦道德的标尺,也是当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值得弘扬和传播。其三,河东是戏曲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戏曲摇篮”和“戏曲之乡”,这是关公戏曲文化的根基。其四,关公戏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据任先生介绍,中国的戏剧发展已历经三代。第一代成熟的戏曲是元杂剧,就诞生在河东。而且元杂剧的创始者、大戏剧家关汉卿就是河东人,与关老爷是同宗。第二代戏曲是明清传奇。其盟主昆曲,是从先于元杂剧的南方民间小戏“戏文”发展而来的,关公戏同样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且有些大部头剧作,如《鼎峙春秋》达10本5卷;《三国志》,计9种,除第五种为15出外,其余每种均为24出,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第三代戏曲是清及近代地方戏。其中梆子戏的发祥地就是河东的蒲州与隔河相望的同州(今陕西大荔),故而蒲州梆子就是我国北方梆子声腔剧种的鼻祖之一。梆子戏的主要标志是将唱腔由过去的曲牌体“套曲”结构变为灵活变化的“板腔体”结构,对戏曲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所以,河东作为关公故里,作为戏曲的摇篮和戏曲之乡,特别是作为“天下第一武庙”解州关帝庙的所在地,对关公戏剧本和史料的搜集汇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大半辈子爱戏、写戏的他,希望能够尽一份力,将现有的“关公戏”资料搜罗整理,汇编成书,既为保存关公戏曲文化的珍贵资料,也可为研究关公文化,特别是对关公戏曲文化的研究提供资料,还可为上演或改编关公戏提供素材。

当然关公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表达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为主要内容,并且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寓教于乐,对当前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明道德和谐社会的意义更是不容小觑。

意义重大,难度却也巨大。任国成说,因为戏曲过去在社会上地位不高,不受重视,史书上记载得很少,历史资料本身就缺乏。再加上一些历史原因,曾使关公戏一度绝迹于戏曲舞台,造成了新的难以弥补的损失。幸喜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受到社会的重视,关公戏曲又重现舞台,时不我待,再难也要抓住机遇,为这一历史重任尽绵薄之力。

“白发凝丹心,十年磨剑成”的境界

编撰《关公戏曲》是一个举步维艰的过程。面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任国成没有退缩。他年迈手颤,书写困难。在女儿任红玉的帮助下,他学会了电脑。这一难题虽得以化解,但搜集资料,梳理选编,也是难题重重。最初,本书是从《“关公戏”剧本选编》开始,那么究竟怎么找?怎么选?怎么编?

其一,关公戏不仅贯穿整个戏曲史,而且几乎各个剧种都各有不同版本的关公戏,全部收录?他觉得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为关公戏大同小异。他由此而确立了“三个原则”的指导思想:一是仅存元明杂剧中的关公戏古本稀世之宝,只要能找到就全部收录。二是清及近代传统地方戏中的关公戏剧本,不求地方剧种全,只求各时代的剧本相互弥补,能将关公一生主要的事迹和传说予以全面展现。三是以关老爷故里河东的蒲剧、眉户和地方戏的龙头剧种京剧为主,以其他剧种补充。

开始时,元明杂剧只有手头《元曲选外编》中的4个关公戏,他多方搜求,终于先后找到《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古今杂剧残存》等书,特别是找到《脉望馆抄校本》影印资料后,终于将元明杂剧仅存的10个关公戏剧本全部找到。第一代戏曲元明杂剧存本如此稀缺,能有这么多的“关戏”剧本存世,而且能全部找到,十分不易,让他兴奋极了。

对于清及近代传统地方戏,开始时手头也仅有《山西地方戏曲选编》中的四个关公戏。他一方面多方查找,一方面向老演员、老朋友求助,李泉水、杨焕育、安荣等老朋友纷纷献珍,女儿红玉,学生吉有芳等主动上网搜求,或向外地发信联系等,历时十年,终于将传统戏中的关公戏基本找全。他庆幸拖延十年没有出书,他庆幸给了他十年的时间,才得以广为搜罗,减少了遗憾。

其二是“关公戏”的标准如何确立?他经过反复思考,最终确定收录三类戏:一是关公为主角的戏;二是关公不是主角,但表现关公事迹的,如元杂剧的《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等;三是重要的“桃园戏”,表现三兄弟重大集体活动的,如元明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其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编或改编的关公戏,只收录河东本地、获地市以上奖项者。

“大戏为谁唱,千秋一圣人”的重现

2014年,三晋文化研究会启动了工程浩大的《关公全书》,第六卷即为《关公戏曲》,由卫龙举荐,约他主编。他遂将两书合一,更名为《关公戏曲》。名称变了,内容就不能单纯是关公戏剧本选编了,应该尽力反映关公戏曲文化的全貌,就需要查找更多的资料,增加相关内容,也增加了编撰的难度。原来设想的全书结构布局也要推倒重来。为此,任国成在书籍的编排上颇下了一番功夫。他通过对资料的认真梳理,决定将《关公戏曲》一书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综述:关老爷与中国戏曲”。一是概述关公故里——古河东深厚的戏曲传统和灿烂的戏曲文化;二是概述“关公戏曲”在中国戏曲史上的独特地位。他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成熟的元杂剧之前的宋金院本,直到今天仍活跃在演出市场上的地方戏,都有关公戏的身影,关公戏贯穿整个戏史,在戏曲史上绝无仅有。其二,关羽作为一位历史名人,他的一生所有重要事迹,包括传说,基本均被搬上了戏曲舞台。其三,因为关公在人们心目中的特殊地位,被塑造为戏曲舞台上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他头戴“夫子盔”,身穿绿蟒,面勾红脸,口悬五绺“关公髯”,手拿青龙偃月刀,这些都是专为关公这一艺术形象特别设计的。其四,专为他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行当:红生,即红脸的须生。其五,在表演上为其创造了一套独具的庄重、稳健、大气、威严的表演程式,神勇而不失儒雅。其六,关公戏还有诸多独特的讲究,如饰演关公的演员,演出前一周要沐浴净身;出场前要先祭拜关公,以表敬畏;出场后,不能直呼其名,本人只能自称关某,别人只能称其关公等。凡此种种,都让关公戏在戏曲舞台上独树一帜。

第二部分是“历代‘关公戏’存目选辑”。计收成熟元杂剧之前的宋金杂剧及戏文中的关公戏剧目6出;成熟的第一代戏曲元明杂剧中的关公戏剧目23出;第二代戏曲明清传奇中的关公戏剧目13出;第三代清及近代地方戏,即传统戏中的关公戏剧目共28出。共收关公戏剧目70个。

第三部分是“历代‘关公戏’剧本选辑”,这是本书的“重头戏”。其中,仅存的元明杂剧剧本10个,明清传奇剧本1个,锣鼓杂戏剧本1个。传统戏共收42个关公戏剧本。这样,有关关公主要事迹和传说的戏就基本收全了。改革开放以来河东新编和改变的关公戏,仅收河东本地获地市以上奖者,大小共计6个剧本。以上共收关公戏剧本60个。

厚厚三大卷,每卷约33万字,全书近百万言。“综述:关老爷与中国戏曲”是他与女儿红玉呕心沥血撰写的,剧目和剧本选辑是他们艰苦备尝搜集整理的。

“大戏为谁唱,千秋一圣人。忠为天下范,义铸华人魂。勇冠九州地,仁结四海心。声名垂宇宙,浩气满乾坤。”任国成与女儿反复修改后,在这套书的扉页写下了这首大气磅礴的诗,展示了关公的忠义仁勇和浩然正气。

任国成先生在退休之后,从花甲到古稀,以一种深厚、博大的胸怀,以一种无我、无私的奉献,集毕生积累,绽放才情与热情,为我们捧出这一套沉甸甸、光灿灿的关戏集成,其境界与精神值得我们仰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