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万荣,农民剧社那叫一个火

2017-04-16 发表|来源:山西经济日报|作者:郑亦工韩维元等
万荣农民非常欢迎剧社下乡演出。 郑亦工 摄

记者观察

紧靠万荣县通爱村村委会的“人民舞台”,不是村里最好的建筑,却是最红火的地方。村民自编自演的各类题材的“本子戏”,让这个不大的舞台人气持续走高。

“村民根据自己在生活、劳作中的实际场景,用当地眉户剧的形式,把孝亲敬老、尊师重教等内容表现出来,很受老百姓欢迎,我们村去年举办了80余场演出,农闲的时候基本上天天都有,一年下来,参与演出的村民达到9000多人次。”该村村委主任、通爱村农民剧社负责人张恩泽说。

“在国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不少地方群众性文化活动方兴未艾,万荣农村剧社兴起,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植根农村,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厚的沃土。”文化界人士说。

“基因”里带出来的热爱

位于我省南部、黄河汾河交汇处的万荣县,是“省级贫困县”,但这个县的文化水土却很富足。

“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万荣文化的历史可以说非常厚重。这里是王通、王勃等名贤大家的故里,汉武帝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曾经的 注音识字扫盲 和推广普通话工作,被中央两次发文推广, 海鸥 女子锻炼队闻名全国,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当地文化人士介绍说。

记者看到,在贾村乡“文化大戏堂巡演”五福村的活动现场,张恩泽的剧社从下午3点多就开始忙碌起来了。简单的舞台幕后,一条薄薄的幕帘,几台灯下,六七个演员坐在两个道具箱上画着妆,虽然室外只有3 左右,但演员们却有说有笑。“我们这个剧社被大家叫做 三不 剧社,就是为了唱戏不要钱、不怕冷、不吃饭。”一位乐手笑着说。

张恩泽剧社的固定演职人员目前有5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22岁,都是通爱村的文艺爱好者,虽然年龄相差较大,却都有着一份难得的敬业精神。62岁的王西欠是剧社的骨干,为了演好一个动作,她可以在家里照着镜子练一天。78岁的吴涛有是乐队的二胡手,每天跟着大家东奔西跑忙演出,有一天晚上,因为有事没赶上中巴车,他就自己骑着电动摩托车赶数公里去参演。

贾村乡17个行政村中,除了张恩泽的剧社,还有杨郭村、大甲村、大谢村等7个村级农民剧社,群众文化活动常年不断,仅春节期间,该乡参加全县各类戏曲节目展演就达到了100余台。

“河东地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 高地 ,万荣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里的人们热爱文化可以说是 基因 里带出来的,我几次去当地考察,都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群众搞文化的热情很高涨,换句话说,就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娘胎 里带出来的热爱。”著名文化学者梁衡说。

一项政策点燃的“燎原之火”

在万荣县东的汉薛镇,农民剧社除了数量多,还呈现出作品精的特点。成立于2016年4月的四望村农民剧社,不到一年时间就打磨出一部高质量德孝蒲剧,这得益于该县一项文化政策的推动。

项李丙申是该剧社的发起人,得知县里要建设文化名县后,这位老村支书热情更高了。为了组建一支高水准的班底,他在全乡筛选了30多人,在县城的一家废弃酒厂租了一间厂房作为排练基地。“我们租的厂房已经荒废了20多年,前后窗户的玻璃都没有了,冬天特别冷,我们就用塑料布把窗户订上。偌大个屋子,三九天我们只生一个火炉,演员们排练起来还经常是汗流浃背。”项李丙申说。

《山村女儿》是四望农民剧社排演的第一个曲目,为了把这台戏打造成精品,他们从2016年4月份开始,一排练就是大半年,每天修,天天改,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敲定,一场接一场排练。“今年正月初五,我们参加了在县大礼堂举办的农村戏曲晚会展演活动,《山村女儿》一经亮相,就受到了观众的热捧,有一个老妈妈从头看到尾,从头哭到尾。我们70岁的主演高培生因为入戏太深,转场时拉了五次幕才抹着眼泪上了场,哽咽着演完剩下的戏。”演员解辣丽激动地说。

“我们就是要发扬万荣人敢想敢闯、勇争一流的精神,敢于向精品挑战,敢于向专业看齐。最近,接到县里宣传部的通知,要把我们的《山村女儿》推荐到市水务学校和太原理工大学展演,大家真是高兴坏了,我们一定会好好把握这次机会,让更多的精品走进百姓,走出万荣!”项李丙申说。

“一年前,我们县内各类农民剧社不过十余家,平时也就是一小簇爱好者聚在一起,排排家戏,偶尔参加个县里举办的活动。真正火起来是在去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 文化名县 后,农民剧社才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该县文化局负责人介绍。

记者了解到,万荣县14个乡镇中,10人以上的群众剧社就达到40多家。仅2016年一年时间,各个群众剧社编排的剧目就有100场之多,一年的演出量在500场以上。

“建设文化名县,是县委县政府依据各级安排,结合万荣实际提出的一项重点工作,其目的就是通过深入挖掘县域文化,对外以文名县,对内以文化人,让万荣文化发挥出应有的时代作用。”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名县建设领导组办公室主任李鹏凯说。

牵住提升节目质量这个“牛鼻子”

“农民剧社现在还属于起步阶段,由于各种原因,节目的质量比专业剧团还是有不小差距,老百姓积极性提高后,我们就要在提升节目质量上多下功夫了。”该县文化馆负责人说。

据了解,该县40多个农民剧社,2016年参加市级以上演出的仅有2个剧社2个剧目,演出场次也只有4场。这也是群众性文化社团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政府财政对群众文化演出能给予一定的支持,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企业的支持热情也需要进一步调动,加之农村文艺人才的知识水平和眼界限制,提升农民剧社文艺节目质量迫在眉睫。”梁衡说。

“我们要在保护好群众搞文化积极性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提高农民剧社的节目质量,初步考虑通过老艺人带动、外出考察学习、把专家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对农民剧社的指导。还要为大家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展示平台和演出机会,把这些源自群众的好作品再反哺到群众中去,通过更多的好作品鼓舞群众。将一些好作品推广到更大的舞台,让更多的好作品走出去。同时,我们目前还在积极探索新的创作形式,把传统剧目和万荣笑话剧结合起来,把我们着力打造的后土文化、善文化、名贤文化、非遗文化等八大文化融入到戏曲创作中,用新的形式打造更多的万荣文化品牌,真正做好万荣的文化大文章。”李鹏凯说。

“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灵魂,是地域发展的内在动力。农民剧社就是万荣建设 文化名县 的生动实践,我们要通过 文化名县 建设,进一步让万荣的文化资源活起来,文化精神强起来,文化产业兴起来,文化品牌亮起来,激发起万荣人热爱万荣、共建万荣的强大正能量,让万荣这方神奇的土地焕发出更加动人的文化魅力。”该县县委书记杜中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