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上党梆子 >

上党梆子《沁岭花开》:心花开处万户春

2021-04-30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瑜瑜
上党梆子《沁岭花开》剧照

2021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个年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千千万万的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枷锁,走出严冬,迈进春天,他们的人生和命运得以改变,生命和理想得以如鲜花般绽放,值得欣喜,值得铭记。上党梆子《沁岭花开》便是这样饱含深情地讲述了一个人、一个山村摆脱贫困、走向希望的故事。

《沁岭花开》以细腻的笔触书写了真实可信的扶贫事迹,涉及了扶贫攻坚事业中诸多重要命题,发人深思。贫困家庭情况千差万别,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党中央对于扶贫攻坚工作提出要求:“下足绣花功夫,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该剧中,驻村干部张智龙帮扶村民李山花打开心结、摆脱贫困的经历清晰呈现了扶贫工作的“绣花功夫”。李山花由于丈夫意外离世,家中失去主要劳动力;儿子赵响身患哑疾,治疗无果,雪上加霜,家徒四壁,极度贫困。沉重的生活负担、无助之余的敏感、自卑背后的自尊,让这个命运多舛的母亲将生活的全部希望倾注在儿子身上,她紧锁心灵,满身芒刺,与村民紧张对立,生活陷入恶性循环。内外多种因素造成了她生存的困境,因此,要解决她的贫困问题,最紧要的是解决“心病”。张智龙“循踪觅迹访根底”,“强抑心痛话温存”,劝慰埋怨母亲的赵响:“若不是你常闯祸,她怎会与乡邻结怨深,若不是家中太贫困,她怎会为一钱一厘闹不停,若不是村里欠文明,她怎会拒人千里,紧锁一片凄苦心。”将心比心,他对李山花的困境感同身受,由理解而同情,融化了李山花冰封的心灵,令她重新振作。扶贫攻坚事业不仅要依靠兢兢业业的党员干部,更需要群众的自强自立,在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事业中,干部与群众相互砥砺,共同成长。

作品以生动的笔触摹心写情,以情运事,以情感人,充分开掘情感力量,彰显了中国戏曲的抒情特色。无论是扶贫干部,还是困难群众,每个人都用心、用情亲身经历并感受、体会着扶贫事业的进程。他们心灵和情感的变化恰是戏曲创作需要把握的重要对象和最需着力之处。在该剧中,许多精彩的抒情唱段体现了人们感情的丰富与真实、局限和变化,成为各个重要场次的重点和亮点,也成为推动剧作情节发展的重要节点,与李山花的情感发展线索重叠、交织,形成了“珠串式”结构。

比如第二场“黑夜寻儿”,李山花的大段抒情独白交代了个人和家庭命运的遭遇,她和张智龙的隔门对唱抒发了内心的压抑和痛苦:“十年强撑怕怜悯,你不该搅痛俺深埋久藏自傲心。”被人理解和关怀之后的感动为她打开心结创造了契机,而张智龙也发现了山花“心藏火苗未曾熄”,其摆脱贫困具有了希望和可能。第四场张智龙当面鼓励她:“莫对往事抱怨望,莫将炒茶手艺藏,莫叫贫困困梦想,更莫让儿辈们再把困难继续扛。面对贫困这座山,顶一顶,抗一抗,你要帮一帮,莫错过这千年变革好时光。”“听他掏心掏腑坦诚话,动俺蒙尘蒙垢怨怼心,寂寞情怀久冰冷,忽觉正气暖暖升,是期盼,是信任,是感激,是酸辛,五味杂陈痛难辨,强作笑语掩泪盈。”李山花的回应充分展示了特定戏剧情境中复杂纷乱的心理状态,真实动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某些抒情场次的设计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剧种的优良传统,而且在精心创造下展示出鲜明的时代气息。比如第六场李山花、张智龙、徐大壮三人在山岭上的追逐就极富特色。在传统剧目中多有类似场景,但这里采用了对唱、轮唱等多种演唱方式,而且创造性地使用了具有现代感的奔跑动作,时动时静,时快时慢,动静相生,断续自如,串联无痕,唱做结合,将山花的羞愤难忍、智龙的不明就里、大壮的嫉妒无奈精彩地呈现出来,富于观赏性和感染力。

《沁岭花开》经历多次精心打磨、反复修改,作品的艺术品质得到提升,真诚谦虚、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值得肯定。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副主编,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