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上党梆子 > 资讯 >

上党戏曲与“梨园神”唐玄宗

2019-11-30 发表|来源:长治日报|作者:苗润斌
唐玄宗 像

戏曲起源于农闲时节,由个别人发起少数人参加或观看的小型活动,进而发展成集体发起公众参与或观看的大型活动。乡村是民间戏曲的主要发祥地,乡村民众是民间戏曲组织者、参与者。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戏曲日趋普及。乡民只要一参与娱乐,就无不流连忘返,乐不思蜀。戏曲使乡间社会生活充实饱满,生动有趣。它伴随着民众欢快的走过一段又一段的人生旅程,走过一辈又一辈的生命轮转。

中国戏曲起源于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先秦时期是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春秋战国到汉代,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民间的说唱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戏曲文化历史久远,剧种繁多;戏曲文化奇葩独放,绚丽鲜艳;有载入史册气势恢宏的大戏;有遍布民间,细腻清秀的地方小戏;有一个地区就产生和流行了若干个戏曲品种,如山西地区就有50多个地方剧种。

古代山西(包括上党地区)是一段时期归南方,一段时期属北方的地区,是“南方国家的北方边境,北方国家的南方边境”。南、北方军队你来我往,人员、文化交流频繁,俗乐中融入了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各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舞、说唱娱乐在上党地区交汇、碰撞,因此这里自古就是戏曲发展的繁荣之地。

现在长治地区戏曲就有上党梆子、上党落子、壶关秧歌、襄武秧歌、沁源秧歌、干板秧歌、长子鼓书、襄垣鼓书、潞安大鼓、沁州三弦书、武乡琴书、上党八音会等十几种。

上党地区戏曲丰富的内容和形式,都对自公元707年(唐中宗景龙元年)以临淄王的封爵、卫尉少卿的四品官级来到上党(今长治)兼任别驾,在任5年的李隆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进而孕育催生出“梨园神”——唐玄宗。

李隆基自幼精通音律,热爱歌舞表演,觉得俗乐比雅乐更富有艺术性。公元712年,李隆基登基之后,就下令在太常寺之外,单独设立了管理和教授俗乐的教坊——梨园。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戏曲艺人入行之前先要拜唐玄宗,都被称为“梨园弟子”的原因。

唐玄宗对于音乐的敏感度是非常高的,据说三百名乐工齐奏时,有一人走调,他马上就能听出来。他不但能歌善舞,还是一位专业的创作型选手。唐玄宗一生所作的曲子数不胜数,最经典最有名的当属《霓裳羽衣曲》。

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有一次东巡洛阳,住进上阳宫。长夜漫漫无心睡眠,他便起身披衣而坐,独赏月光。突然灵光一闪,写下了一首曲子,当即就自己吹奏,自娱自乐起来。没想到这时窗外有位吹笛人李谟经过,不由得被这曲子吸引,驻足凝听。这一听便再也不能忘怀,于是暗暗将曲调记了下来。

第二天,正好是元宵佳节,喜欢玩乐的唐玄宗便出宫微服私访,突然听到酒楼上有人吹奏自己昨夜刚作的新曲。惊奇之际他暗中寻访,才得知事情原委。

此事还有诗人李祜作诗为证:“平时东幸洛阳城,天乐宫中夜彻明。无奈李谟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

有一个施展自己音乐才华的舞台之后,唐玄宗还不忘了培养新秀。他亲自挑选数百名乐工和歌女,组建了一个歌舞艺术团,并且亲自担任团长。在管理朝政之余,唐玄宗还要亲自教大家唱歌跳舞,非常尽职尽责。乐工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唐玄宗深谙这一点。所以他非常重视少年乐师的培养,亲自挑选了30名15岁以下的儿童,手把手地教他们学习声乐和表演。所以,在培养和教育乐工的事业上,唐玄宗作出了突出的成就和贡献。

因为他个人比较喜欢慷慨激昂的胡乐,就大力提倡胡部新声,使得中国传统的音乐中汇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在唐玄宗的推动下,戏曲到中唐以后,飞跃发展,戏曲艺术逐渐形成。

梨园行艺人过去地位极低,俗称“戏子”。尊唐明皇为祖师爷,也反映了他们在旧时代为了求生存,借以提高本行的地位。所以,过去在戏班子的后台,都会见到戏班所供的一个神龛,龛中有一尊神像,是个白脸的漂亮男子模样,身穿黄袍。这就是他们戏曲行所供奉的行业神“老郎神”,也就是梨园神——唐玄宗李隆基。

宋金时代是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各民族地区戏曲剧种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他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我的老家宋村位于上党地区的核心地带,村里的戏曲有说鼓书、八音会等,甚至还组织过上党梆子剧团。

通常在说鼓书前有个引子,一般曲牌为“大顶缸”唱词如下:

一个鸡蛋两头光,

两个鸡蛋成了双。

三个鸡蛋不成对,

四个鸡蛋摆成方。

五个鸡蛋一不溜长,

一摆摆到王家庄。

王家庄有个王员外,

他有三个好姑娘。

……

村里的八音会,现在发展成为苗晓巍演艺公司了。我的曾祖父苗水和,当年就是吹唢呐的高手、名角,因有一只眼睛看不清楚,人称“瞎水和”。祖父是八音会打小锣的角色,只可惜到父亲这一辈开始没人从事戏曲行业了。

潞城宋村玉皇庙的戏台。资料图

当年,宋村村东农民还自筹经费、购买乐器,租赁服装组建过上党梆子剧团。正月十五,在各家出一点土地的“老伙场”(用于夏秋季庄稼打场)搭戏台,唱三天戏。戏台正面用绿色的松枝装饰,用气灯照明,用方言念白唱大戏——上党梆子。有时只管吃喝,也应邀到附近几个村中演出。那时候,谁唱什么角色和拉什么乐器都有固定,当然也有后备人员,像现在说的A、B角,以备不时之需。当时女子是不能上台演戏的,旦角都是男扮女装。我的父亲当时才十几岁就扮演过男、女配角,俗称“打把孩”就是出场时在戏台上S形走一圈,站在两侧没有台的角色。当时他们演出的剧目有《黄鹤楼》《东门会》等,这是我们村、家族与戏曲的渊源。

现在长治市每年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曲驻场演出。这是原文化部在长治市开展的一项文化惠民试点工作,从2017年7月12日到今年,共演出400场。驻场演出为地方小戏种、小曲种演出提供了大舞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扩大了他们的知名度,促进了全市传统戏剧、曲艺演出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驻场演出也满足了广大市民朋友看戏的精神需求,传统戏剧、红色剧目、地方曲艺轮番上演,形成了“剧场天天有演出、群众天天有戏看”的喜人文化场景。异彩纷呈的演出,不仅无形中培养了一大批戏曲“苗子”、戏迷、票友,提高了全社会对传统戏剧、曲艺的重视度,也传播了文化正能量,弘扬了社会主旋律,让广大市民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接受了精神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