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华阴老腔传承人:地方戏曲出现在高考中 我很高兴

2016-06-08 发表|来源:新京报|作者:李丹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图

6月7日上午,备受关注的2016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出炉,其中之一是根据材料写作“老腔”何以让人震撼。国家非遗老腔传承人张喜民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我们一个小地方的戏曲能出现在北京高考的题中,这让我特别高兴。”

今年北京高考语文大作文题目仍为二选一,其一为根据材料写作“老腔”何以让人震撼:《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对话|“老腔有种沧桑感,沧桑里有力度,这就会让人觉得震撼”

华阴老腔是双泉村张家的家族戏,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70多岁的张喜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

去年年底,歌手谭维维搭档华阴老腔合作的歌曲《给你一点颜色》,在一档音乐节目中技惊四座,这场演出被誉为教科书级别的摇滚乐。这使得张喜民和“华阴老腔”走入公众的视野之中。随后,谭维维和张喜民所在的戏班在猴年春晚再次联手合作,这次华阴老腔磅礴的气势传到了全国。

新京报:华阴老腔成为北京高考作文题,对此你感觉如何?

张喜民:我们一个小地方的戏曲能出现在北京高考的题中,这让我特别高兴。

新京报:你如何回答北京作文题“老腔何以震撼”这个问题?

张喜民:老腔为什么这么震撼?因为它是原汁原味的东西,它的唱腔里表现有一种英雄气概。在演唱时,它是一种很自由的、不由自主的发挥。它的唱腔不像普通歌曲里有严格节奏,四拍就是四拍,五拍就是五拍,老腔不一样,它要想发挥出来就可以长几拍,要不想发挥出来就可以短几拍,表演者可以自由地表现。

另外演奏者的动作与他要表现出的气势也很有关系,气势不到位,这个动作也做不出来,这是导演不出来的。老腔唱起来很带劲,让人震撼,有人说这是东方的摇滚乐,我觉得这比摇滚还摇滚,还激烈。老腔有一种沧桑感,沧桑里面还要有力度,这就会让人觉得震撼。

新京报:老腔和多种音乐结合玩跨界,会不会影响它本身的特质?

张喜民:不管在大地方唱还是小地方唱,它本质东西和老状态没有改变。它是原汁原味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果和现代音乐融合时,有些地方还是要有所调整,不然会很不融洽。比如和谭维维合作的《给你一点颜色》,我们就做了些改动。

老腔不是眼前在舞台上的那点东西,之前老腔唱的是皮影戏。如果正儿八经学,生旦净末丑这五种音你都要会。它还是有些柔软的东西,而现在舞台上表现的慷慨激昂的东西比较多。

新京报:地方为传承华阴老腔做了哪些事?

张喜民:2010年和2014年,我们当地文化局举办了老腔培训班,在农闲时间开课。现在只要爱好老腔就可以学习,不局限于我们村。现在文化局在我们村设立了老腔传承基地,预计在7月份开启,有接待室、传承室、展览室以及演出室,现在正在宣传阶段。 这个是不收费的,什么钱都不要,每周二、周四学习两天,给老师的薪酬由非遗保护项目提供经费,我也会参加授课。

新京报:学习的人多么?张喜民:有一个问题,想要学习的人年龄都比较大。村里的年轻人太少,他们都打工去了。学老腔艺术得一年多的时间,他们没有时间。很多年轻人一看需要那么长时间,就没有兴趣学了。 但是由于老腔这几年比较火,一些人的目的是学完之后去大城市里赚钱,不是奔着传承老腔艺术本身来学的。

新京报:你是华阴老腔张家的第十代传人,家族中会继续传承下去么?

张喜民:我的孙子在读大学,他会唱一点。今年大年初一我们在春晚表演后回来,初二他就和我们去西安演出了,还和我们参加了北京卫视的节目。他听得比较多,学得也快,表现得还可以。

新京报:你个人打算今年有其他计划吗?

张喜民:我在考虑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起来。渭南师范学院也准备办一个老腔传承基地,邀请我过去授课。那边都是学生,他们懂乐理,学起来会更快。

北京卷是74分的阅读+作文

倡导中国本土文化回归

今年,在满分150分的北京卷中,其中一道阅读题选用的是陈忠实的散文《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分值24分),讲述了他第一次听到老腔的经历、感受,以及对这种本土特色文化的思考。他写道:“这是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在这篇阅读文章之后,“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也作为二选一作文题之一,请考生就此写一篇议论文(分值50分)。

“老腔”这个名词,考生们应该并不陌生。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手谭维维和老腔艺术家合作,演唱了《华阴老腔一声喊》,“老腔”也被更多国人认识。甚至有网友调侃,谭维维“泄露”了今年北京高考题。

在周兴华看来,老腔、秦腔这些中国古老的文化正在慢慢流逝,只有真正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才会对这种流失感到心痛和悲哀,也会由此产生危机感。近二三十年来,中国人普遍处于一种浮躁的状态之中,站在文化的十字路口不知如何前行,而高考关注老腔,其实体现的是中国本土文化的回归。在今年的高考全国语文试卷中,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如殷商文化、甲骨文、《史记》、《说文解字》、古代的官职等等。“语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和精神,重视传统文化,才能让语文成为真正的中国语文。”

除了“老腔”,其实还有更多中国本土文化正通过电视、网络呈现在观众面前,他以不久前引起讨论的电影《百鸟朝凤》为例,电影中讲述的唢呐文化的故事,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不论是老腔还是唢呐,都是根植在中国人心底的旋律,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国外的知识和文化,回过头来看,老祖宗的东西其实是个宝藏。”(长江日报刘嘉 关虹)

谭维维:老腔入高考题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今年北京高考的一个大作文题目,与歌手谭维维在今年央视春晚上演唱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内容相符,被网友调侃:谭维维泄露了今年高考作文题。

谭维维下午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她也是刚刚知道老腔作为高考作文题目,觉得很开心,“很吃惊,很高兴,我觉得这是在意料之中,确实老腔这个题目我相信对于所有人来说,可以发挥很多内容,不管音乐性,还是艺术性,还是本身骨血里面的那种气势,都可以衍生很多让学生去发散的内容。但是对于不了解老腔的人,这个题目确实有点难,第一时间很难发挥想象。”

谭维维说,老腔成为高考作文题目,在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去年大家对老腔表现形式有了直接的关注,但在更早,老腔一直流传在陕北,只是没有一下被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去年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大家都看到了,包括她自己也是在去年进行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被现场的魅力所吸引。

“看到那么多年过花甲之年的老人在舞台上演绎古老的剧种,生命力和活力超越了我们对他们的认知,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被震撼。”谭维维说。

谭维维写老腔 她会这样开头

有一位老人,大概七、八十岁,每天辛苦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炙热的太阳烤在他们的背上,低下头的时候,脚下都是漫漫的黄土,但是他们一点都没有觉得很辛苦。劳作之后他们就开始:伙计们抄家伙,都是他们休息时的板凳,烟斗,抄起这些东西,甚至有他们劳作时用的一些劳动器具,比如锄头,平时在田间相互鼓励对方唱起歌谣的乐器,大家就开始了忙碌地劳作之中可以让他们放松的一种宣泄。

“从这开始写起,作为后辈的感受,想象这些画面之后的感受,为什么我们当下不能那么鲜活地去生存,为什么我们当下总是更愿意虚伪地面对彼此,而并不是真实地、真诚地去面对对方。这个画面足以让我们检讨很久,我觉得这也是让我震撼的地方,因为那种简单是我们现在没有的,那种真实是我们现在没有的,现在的生活更多地在悖离这些。我觉得如果我来写这篇文章,我会不断通过这些画面反思自己,我们到底在干什么。”谭维维对法晚记者说。(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