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全国政协委员李梅:加大戏曲表演后继人才培养力度

2019-03-02 发表|来源:文旅中国|作者:秦毅

从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到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的相继出台,国家针对戏曲传承和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支持性措施,让戏曲界人士为之欢欣鼓舞,也促使许多将毕生精力都献给戏曲事业的专业人士因知之深、爱之切,而计之远、虑之详,只为了传统戏曲能发展得更好。全国政协委员、二度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陕西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就是这样的一位。在“两会”召开之际,她早早准备好了一份名为《加大后继人才培养力度  推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提案,在深入调研陕西戏曲表演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就加强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深化校团合作长效机制、优化地方戏曲人才培养格局等涉及戏曲表演后继人才培养的多个方面建言献策。

“在繁荣戏曲艺术的大环境下,加强戏曲后继人才的培养,夯实戏曲发展的根基不容忽视。只有保证戏曲传承后继有人,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好代际传承,才会让繁荣发展戏曲艺术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李梅说。

“以陕西为例,从调研情况来看,戏曲后继人才培养存在地方政府具体政策举措不到位、戏曲教育培训机构数量及戏曲生源数量急剧萎缩、师资力量匮乏、教授剧种有限、本科层次戏曲教育缺失等问题。”李梅向记者介绍道,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戏曲工作高度重视,但地方性的关于后继人才培养的具体政策的出台则相对滞后。比如,陕西省仅在2016年印发了《关于支持秦腔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其在“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条目里也只提出纲领性的指导意见,并无具体的支持与配套措施,其后也没有跟进制定相关的专门性政策和文件。此外,陕西省现有地方戏26种,但涉及教学剧种的仅6个,20个剧种没有专门的教育培训基地。这些剧种有的流行区域有限,有的表演者年事已高且无传承人,如果继续忽视其后继人才的培养,这些剧种就会如陕西赛戏、西府秦腔一样成为“博物馆艺术”。

戏曲后继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普遍性,影响着戏曲事业的更快发展与进一步繁荣。对此,李梅认为,要加强地方政府政策与资金的双扶持力度,比如可在国家艺术基金中设立专门针对地方戏曲后备人才的扶持基金,时间可突破1年的界限,根据戏曲艺术教育的规律,延长至4-5年,用以解决地方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各省、市相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中长期戏曲教育发展纲要》《戏曲艺术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扶持计划》等具体政策和举措,并将戏曲艺术后继人才培养经费纳入当地的发展规划和财政支出预算,强化经费保障。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戏曲教育的双主体——学校和院团。国家在顶层设计中首次把戏曲院团纳入戏曲教育的主体,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李梅表示,为了调动戏曲院团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因地制宜推进校团合作建设,可以实行以下“四个机制”:一是建立校团共招机制,通过订单式培养、定向委培等途径,促进专业与职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戏曲创作表演过程对接。二是建立校团共教机制,院校负责常规管理,做好专业基础课与文化课教学;剧团则根据校方的需要,有计划地派出优秀演员参与教学,尤其是剧目教学,努力形成剧院团与戏曲学校教学人才流动、教学相长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建立校团共建机制,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教学课时分配,共同量化教学目标任务。四是建立校团共演机制,坚持“以演带学、以学促演、演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子,不断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益。

“戏曲后继人才建设是戏曲事业的百年大计,人才兴则剧种兴,只有不断培养出地方戏曲高质量的后备人才,才能保证地方戏的繁荣发展。”李梅表示,地方戏曲后继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需要积极探索,而懈怠便是对地方戏曲未来的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