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传统戏曲在这个贺岁档成功“出圈”

2019-12-19 发表|来源:文汇报|作者:黄启哲
上海昆剧团全新制作的《玉簪记》由青年演员罗晨雪和胡维露领衔。
演出结束后,京剧卡通人偶上台与王珮瑜合影。 

旧时戏班“封箱”的冬天,俨然成为当今戏曲舞台最热闹的光景。眼下申城舞台渐入贺岁迎新的佳期,多个剧种竞相斗艳:上海昆剧团年末集结五班三代、长三角多家院团精英上演四台五场大戏,几位“国宝级”老艺术家的舞台感染力点燃现场;上海沪剧院则在新址“白公馆”,来一场花园洋房里的沉浸式交响演唱会,以佳音美景在市民中刷了一把存在感;而王珮瑜清音会的全国巡演在上海大剧院上演,更是出现京剧千余人大合唱的难得景象。

套用流行语,戏曲人在这个冬天“出圈”了——拓展既有受众群,让更多人对各剧种产生兴趣,进而真正喜爱并尊重传统文化。不管是以“大熊猫”级别艺术家登台再献艺吸引观众;还是以创新演剧方式,让戏曲走出剧场点缀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抑或是以直播、弹幕等流行文化符号、手段培养受众认知传统……戏曲人致力于“出圈”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最终面向更广阔观众群的“美育”效应正在凸显:票房好了,人气旺了,城市里文化氛围更浓了。

“自来水”推动演出的二次传播,助力“国宝级”老艺术家的压箱戏“出圈”

 “炸了炸了(年轻人形容现场气氛火爆)!”距离昆剧表演艺术家梁谷音、计镇华领衔的《蝴蝶梦》演出还有半小时,共舞台ET聚场不大的门厅已经挤满了慕名而来的观众。他们中,不少还沉浸在前一晚《牡丹亭》汇聚梁谷音、张静娴、沈昳丽、余彬、罗晨雪五位杜丽娘,以及蔡正仁、岳美缇、黎安三位柳梦梅满台生辉的兴奋之中。相比于《牡丹亭》的常演常新、常看常新,《蝴蝶梦》的暌违七年更是让“懂戏”的资深观众充当起“自来水”,主动运用新媒体手段记录演出、撰写评论,进一步推动着优质戏曲演出的“二次传播”。

这几天,观众元未就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连载”了上海昆剧团老艺术家在台上演出的盛况,在用镜头捕捉舞台精彩瞬间的同时,更激动地写下感慨:“七年前的那场《蝴蝶梦》留下的印记极深。虽是如此,仍意料不到这次老师们如此的拼命,台上台下如此的共情,让我们与当年深深热爱昆曲的灵魂再相逢。”

当然,“自来水”还只是锦上添花,要让新观众转化为戏曲固定受众,更要台上见真章。而老艺术家能够顺利“出圈”,引爆话题,靠的还是对昆曲艺术本体最一丝不苟的传承。舞台上,他们功力深厚、风采依旧,完全超越年龄的限制,让台下的后辈观众沉浸在表演之中。为试探田氏是否忠贞,庄子假死,改扮美少年楚王孙上门祭奠,这也就意味着其饰演者计镇华需要从老生转变为小生应工。只见他去了髯口,在大小嗓间自如切换,可谓行云流水。眼波流转间尽是多情少年的风流倜傥,令观众全然忘记他已年过古稀。而梁谷音饰演的田氏,更是做功吃重,让台下观众不时惊呼。尤其到了“劈棺”一段,梁谷音一段跪步、扬起斧头跳上棺木的动作更可谓是“搏命”演出,赢得满堂彩。

段子、弹幕、直播融汇集纳演出新模式,从流行文化里“抢”观众

“今晚演出真算得上是‘有生之年’系列(流行语,形容一生必须要看一次的难得事物)!能看一次真的是非常满足!”

“光看一次哪儿够啊?!”

 ——这是16日晚“王珮瑜京剧清音会”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结束后,记者听到一对年轻观众的对话。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岂止是“名角”光环、“流量”效应可以解释。

自九年前创立“清音会”品牌至今,源自清代的小型戏曲沙龙模式被王佩瑜越做越大,走出百多年前的茶肆酒楼,走入千余人的大剧场。而演出的元素也越来越丰富,从早年的吉他伴奏,到后来的后台直播戏曲演员上装,再到现场观众可以实时发送弹幕。曾在综艺节目里调侃自己是“挥着胡子的女孩”,王珮瑜正是将流行文化与十多年京剧普及推广的经验相结合,让年轻人更有亲近感。穿插在十余个经典唱段之间的,是王珮瑜“转码”网络流行语的知识普及小段子。如介绍戏曲演员盔帽下面勒头的水纱,她幽默地将其比喻成“人工发际线”。90分钟的演出,老戏迷听得过瘾,新观众也在笑声中对传统艺术更加了解、更为尊重。

尤其到了演出结尾,更出现上演流行演唱会的“大合唱”场面。“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京剧《空城计》唱腔的九拐十八弯没能难住年轻戏迷,王珮瑜此前那句“世上只有两种人,喜欢京剧的和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正在慢慢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