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全国政协委员辛丽丽:加快文艺院团创作人才的培养

2020-05-22 发表|来源:文汇报|作者:宣晶

近几年来,全国范围内艺术院团和剧场都在“井喷式”发展。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

“新时代文化文艺事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质量的创编人才队伍,支撑事业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认为,精品力作离不开高质量的创作团队,创作人才的水平高低对文艺创作的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

上周末,上芭全新创作的现代芭蕾专场《起点III——时间对岸》刚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合成彩排。《起点》系列专场的编创始于2017年,是上芭为年轻编导及创作团队搭建的原创作品展示平台,今年正逢“爆发期”。从2月17日起,“宅”家超过14天的近50位上芭演员们分为5个班,分时段回归排练厅,苦练舞技,沉心创作。《起点III》包括芭蕾跨界昆曲新作《浮生一梦》、独幕芭蕾舞剧《青蓝紫》和现代芭蕾《家园的呼唤》,均由上芭青年编导创作。

“高水平的创编人才培养难度大、周期长,需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战略意识,按照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和文艺创作的规律,全面加强文艺院团创编人才培养,完善梯队建设,努力为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为此,辛丽丽提出了多措并举,全面加强文艺院团创编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科学规划,系统培养文艺院团自身的创作人才、编导人才

在全面摸底调研基础上,制定创作人才培养规划,实施培养选拔,加快培养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加强创编人才体系建设,通过扶青计划、选贤计划等方式,多层次、多方位培养、挖掘人才。积极为优秀演员转型为编导量身定制培养计划,进行全方位、个性化的培养、提升和推介。

多层次多渠道提升文艺创编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排能力

制定文艺院团创作人才需求目录,完善配套政策,加大稀缺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拓展视野,更新理念。引进国内外优秀创编人才担任驻团编导。改革文艺创新人才培育机制,营造文艺人才成长历练机制。深化文艺类高校结构调整,打造一批融通产学研、能够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文艺人才的基地。输送优秀人才到国内一流艺术院校学习深造。通过开设编导大师班等特定课程,全面系统提高创作人才的专业理论水平。加快提升创作人才运用高科技舞台艺术手段的能力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需求,脚踏实地,潜心创作,用心用情用功创作人民满意的作品。要努力攀登艺术高峰,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继续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搭建创作采风基地,文艺院团创作人才通过“走基层”,深入挖掘行业一线的感人故事,运用艺术语汇,创作主题文艺作品,弘扬正能量。

加强文艺创作资源的社会化整合,加强专业文艺工作者与群众性文艺团体、基层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交流,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文艺爱好者在进行文艺创作时,可以借助文艺院团的创作资源,共同进行创作,共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方法,积极推动文艺“出圈”,积极为文艺插上科技的翅膀,让优秀的文艺表演飞入寻常百姓家。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精神

文艺创编人才应该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努力创造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善于积极运用交响、歌剧、芭蕾等国际语言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讲述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

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创造的良好氛围

为创作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供优惠政策,设立专门资金,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创造动力。尊重文艺创作规律和文化市场发展规律,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营造宽松包容的氛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创作报酬水平,提高创作积极性。通过市场化运作,推动高质量作品版权交易。加强原创文艺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创编人才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