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剧院复演时刻:“现场观众替我鼓个掌”

2020-06-12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秦丹华 王炜
演出现场的观众
6月5日举办的音乐会直播(视频截屏)
江苏大剧院工作人员在进行消杀
江苏大剧院夜景
进音乐厅之前需要二次核验,“人票一致”才能进入。
江苏大剧院党总支书记、执行董事诸敏首演当天为观众贴上小胸标。
“五一”期间举办的《乐享好时光》直播

你多久没有走进剧院了?

观众咪咪清楚地记得,她上一次看演出还是今年1月22日,看的是音乐剧《玛蒂尔达》在南京的最末场。作为剧场演出的“骨灰粉”,咪咪去年看了160多场演出。

6月3日,江苏大剧院白金卡会员群里推送了4个月来第一场“召唤观众”的演出信息。

6月4日中午12点,演出开票!

激动万分的咪咪定好闹钟,中午11∶45就坐在电脑前等候。她提前10分钟登录江苏大剧院售票系统,输入账户信息,填写观演人身份证号和地址,12点一到,猛点鼠标——点击座位,添加观演人,提交!哎呀,位子已经被其他人选了!她赶紧刷新系统,重新选座,中了!

经过这番有点小紧张的操作,咪咪如愿拿到了江苏大剧院向公众开放的首场演出票。咪咪说:“我提前5分钟把链接发给了朋友,他没有提前录入身份证号等信息,等他录完,票已经没了。”

就这样,时隔133天,咪咪于6月5日再次走进了剧场——

直击线上线下“双现场”

江苏大剧院音乐厅共有1476个座位,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要求,此次演出剧院实行预约限流,只邀请了300位观众,未超过满额的30%。观众到达剧院,戴好口罩,用支付宝扫脸验证,健康码信息随之显示。测体温、过安检,进入江苏大剧院音乐厅之前,还要核验门票上的二维码,并再次核验人脸,“人票一致”才能进入音乐厅。除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剧院工作人员还在入口处配备了口罩、一次性手套、免洗消毒液等防护物资,在洗手间配备洗手液及消毒用品,在电梯口放置按键用的一次性纸巾。

咪咪早有准备。“朋友跟我约晚上7点剧场见,我6点半就到了。这是剧院复演面向公众的首场演出,入场流程肯定比较复杂。再说提前半小时入场也是剧场礼仪,对我来说,提前感受氛围也是欣赏演出的一部分。”

进场十分顺利,只花了几分钟。咪咪说:“入场很快,进门排队就两三个人,进音乐厅排队也就五六个人。等以后全面复演和商演重启的时候,江苏大剧院5个厅全开,人流量就大了,入场就没这么快了。不过,那个时候,疫情应该也过去了。”

当天晚上7∶30,江苏大剧院音乐厅里,南京民族乐团奏响国乐经典。琵琶、古筝婉转悠扬,竹笛、键笙、扬琴清脆欢快,二胡、琵琶、中阮各具特色,鼓点激越、上下翻飞。

舞台上乐声飞扬,舞台下安然聆听。观众全程戴着口罩,彼此之间隔着两个座位,不能落座的位子都用黄色封条标记了出来。虽然不是“座无虚席”,但观众的掌声依旧热烈。如果说剧场因为人少,还是略显冷寂,真正的热闹则在线上。当天晚上的音乐会通过B站、抖音等平台全程直播,在线观看者超过20万人次。

直播间里,网友互动频频:

“没抢到票,在家看直播,也香!”

“劳烦现场观众替我鼓个掌!”

“江苏大剧院真办了场民乐音乐会,上次的呼声太高啦!”

……

这位网友说的“上次”,是5月1日江苏大剧院尝试进行的首次《乐享好时光》云音乐会直播,由江苏大剧院民族乐团和南京(金鹰)爱乐乐团联袂演出。当时,网友对古筝演员的遥指、扫弦赞不绝口,对二胡四重奏的磅礴之势颇为赞叹,并因此对民乐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期待。正是广大网友的呼声,促成了江苏大剧院的这场演出。

“直播互动性更强,通过弹幕,我们能知道观众更在乎哪些曲目、更喜欢哪位演奏员,也更加清楚了观众对民乐的期望。”南京市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南京民族乐团执行董事徐凯说,直播是传统文化的普及方式,或许目前还无法直接转化为票房,但民乐团有耐心等待“涨粉”。

剧院和观众要再熟悉、再磨合

● 讲述人:廖 屹(江苏大剧院总经理)

为了给广大观众、演职人员营造一个安全、卫生、放心的环境,剧院请了专业消毒人员对舞台区、观众区、化装间、通道、出入口等区域进行喷洒消毒;对电梯按键、门把手、楼梯扶手等观众和演职人员可能接触到的重点位置,每日进行两次擦拭消毒。

6月5日,我也站在门口迎接观众。观众一来,我们争着给他们贴上特制的小胸标。如此热情的接待,让观众都有点不好意思了。看到观众高兴,我们也很激动。

选择民乐作为复演的第一场演出,是因为在疫情期间的直播尝试中,民乐呼声很高。我们将演出定位为“艺术教育普及音乐会”,每个曲目演奏前,南京民族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张列都会就曲目和配器进行讲解,希望通过更多互动,拉近与观众的关系,帮助观众树立回到剧场的信心。毕竟,目前还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剧场的安检流程严格而繁琐,剧院和观众都要适应新的防疫形势和要求,大家有一个再熟悉和再磨合的过程。

为了重启演出,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和准备。5月15日,我们就举办了复工后的首场专场演出——致敬白衣天使的《逆行者之歌》。那天,剧院迎来了近700位身穿白色“战袍”的江苏援鄂医疗队队员代表。当时,演员排练和观众进场的防疫压力比现在更大,形势也更紧张,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准备,也积累了经验。

紧接着便是6月1日的江苏大剧院童声合唱团线上音乐会《让世界充满爱》。那天我们把童声合唱团放到舞台上,进行了不带观众的直播。6月5日的公益音乐会《国乐经典·与宁相聚》,则是4个多月来普通观众首次走进剧场。有了这一步步的尝试,6月14日的《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音乐会》,我们就准备进行售票了,同时也安排直播。疫情期间,我们有了新的启发和灵感,决定让更多的艺术作品从线下走到线上,线上将是今后剧院的发展方向之一。

通过这几次尝试,我们渐渐找到了疫情防控和观众组织之间的平衡:我们要把防控措施做到位,取得观众的信任、理解,两边配合,复演就能实现。6月是剧院复演的过渡期,我们会循序渐进,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接下来的演出安排会将正常售票和公益演出相结合。

我们原计划今年演出近400场,在受疫情影响的小半年里,有130多场演出受到波及。如今,2020江苏大剧院夏季演出季启动,我们安排了音乐会、舞蹈、戏剧、戏曲等不同类型的演出,南京市政府发放了总额7000万元的文旅体惠民消费券,我们期待随着疫情的好转,票房损失能够在下一阶段得到弥补。

我们依托剧院自制剧目、江苏省内优秀创作,解决目前的演出资源困境,目前的演出以国内演出为主。我们的自制话剧《朝天宫下》正在排练中,讲的是故宫珍宝南迁至南京朝天宫后文物守护人的护宝故事,7月底就能与观众见面了。

民乐从云端“火”到了剧场

● 讲述人:李 凯(南京民族乐团演奏员)

这是我们4个多月来第一场面向普通观众的演出,大家兴奋极了。演出在线上同步直播,一开始,在线观看量就突破了10万。这个数字太令人振奋了,演出结束之后大家仍在讨论这个话题,半夜12点还在微信朋友圈看最新的演出反馈。

受疫情影响,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登台演出了,乐团还是尽可能地保障了我们的收入。我每天都在家里练鼓,哪儿也不去,偶尔录个小视频和伙伴们交流。大家太期待重登舞台了,为了这第一场演出,我们一起排练了两个星期。

我演奏的《风入松》这个曲目,在配器方面综合运用了锣鼓镲。这首曲子前面控制性比较强,中间的高潮部分有一段排鼓独奏,运用了大量的交叉、翻腕技巧,速度非常快,稍不留神鼓槌就可能飞掉或者断掉,视觉冲击力很强,网友感叹“打出了无影手”。这一段看起来好看、听起来好听,如果只是听声音的话冲击力没这么大,视觉和听觉效果叠加,更能激发共鸣。

其实,之前民乐演出在江苏既不火也不多,观众对国外交响乐更感兴趣。近些年我们在做一些创作尝试,慢慢积累了一些观众和粉丝。这次演出中就有几首新生代作曲家的作品,很新潮,比如琵琶独奏《晚秋》、室内民族乐《茶马》、古筝独奏《浓》等,很抓人,也很适合年轻人的口味,激发了观众对民乐的兴趣。

疫情期间,江苏大剧院的一场直播带火了民乐,那天晚会的直播效果反响特别热烈,让我们看到了借助新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空间。直播不光让民乐赢得了关注,我们这些从业者也受益匪浅。以前,想观摩一场北京的民乐演出,我们必须打个“飞的”,现在只要平台有直播,我们就能线上观看,紧接着就可以交流起来,太方便了!

随着疫情向好,我们的排练演出逐渐紧张、密集起来了,下半年应该会很忙,我们都很期待这种忙碌!

支持现场,期待艺术家放大招

● 讲述人:咪 咪(观众)

好久没进剧院了,这次走进剧场,特别激动。我去年一年看了160多场演出,没想到重启观演的首场演出居然是民乐。以前,南京的民乐演出很少,有一种“轮不上”的感觉,印象里上一次还是五六年前看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出。这次南京民族乐团的风格我很喜欢,尤其是一曲《风入松》,让我耳目一新。

疫情期间,线下演出停滞,也催生了许多云剧场和直播。我跟朋友打趣说:“剧院都转行做微商了,演员都转行做主播了。”一时间,网上出现了很多优质的艺术资源,即便天天看也看不完,这对剧院复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大家在这段宅家时间都习惯看最好的戏剧了,将来走进剧场,肯定期待演员有更好的表现。我想,这一定会倒逼演员自我提升,复演之后肯定都得憋大招出来。

不过,话说回来,线上资源再多,我也一定会支持现场的,因为现场的感觉无法替代。今年初,我看到江苏大剧院引进了音乐剧《来自远方》,本来定了十几场,但就目前的国际疫情形势来看,可能年内都无法上演了。但是这部作品很适合疫情之后的心境,因为它讲述的是美国“9·11”之后人们的心情。同样是大灾之后,观众可能会有更多的共鸣。

根据目前复演的情况看,公益演出比较多,以省内的演出团体为主。如果不是特殊时期,这类型的演出我平时可能不大会去看,但是现在很多从业者转行,剩下的都是坚守者,剧院也在默默坚持,我作为观众必须支持一下。观众支持多了、反响热烈了,各方都有信心了,市场才能更快更好地恢复,剧院也才有动力推出更好的作品。所以,在疫情期间,很多剧院推出的周边产品,只要还不错的,我都会买,就当买票了,也没有因为没有演出少花钱。

记者手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剧院剧场一度关闭,线下演出行业遭受重创。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由于空间封闭等原因,相较于其他行业的复工复产进程,剧院剧场演出重启的节奏也相对慢一些。

不过,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剧院剧场终于面向公众演出了。这对观众、演员乃至整个演出行业来说,都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艺术演出是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期间,线下的停滞倒逼出了“云”探索。通过“云剧场”、直播等形式,剧院不仅维持着与观众的互动,充实了人们疫情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自身、为文化艺术吸引了一批新粉丝。如今,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已经成为不少剧院运营的新方向,如何让二者相得益彰,还需要从业者结合观众反馈,做出进一步探索。

剧院剧场、演出机构、艺术家将放出怎样的大招,满足观众的新期待?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