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打破市场局限 非遗传统表演花式谋新

2020-06-23 发表|来源:北京商报|作者:郑蕊

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云游非遗”线上推广活动让人们再次关注到非遗,同时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非遗近年来也在主动尝试打破市场局限,并走上互联网,让传统表演艺术与现代技术手段相融合,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如粤剧名家在短视频平台开唱、虚拟偶像与戏剧大咖共同合作歌曲表演、综艺节目穿插非遗表演元素、网络游戏引入戏剧表演等。利用互联网优势对传统表演艺术进行创新设计与传播,已经成为非遗表演在新时势下的重要选择。

“触网”上新

“云游非遗”线上推广活动引发了当下的非遗热潮,在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抖音、快手、哔哩哔哩、酷狗、微博在内的八大网络平台联动下,1000余部非遗传承纪录影像、非遗题材纪录片进行公益性展播。

作为非遗中的重要一部分,中国传统表演艺术近年在互联网上的身影愈发活跃。中国戏曲、木偶戏、皮影戏、杂技表演、中国民乐、中国曲知艺以及少数民族的舞蹈和戏剧等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中的精品,都在通过各式各样的渠道进入到观众的视线中。如粤剧名家黎骏声在抖音分享艺术心得,收获了观众超过1000条评论,国家二级演员陈韵玲也通过直播为观众献唱,粉丝点赞量已经超过7000。

“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京剧唱段《贵妃醉酒》观众们都非常熟悉,它是剧院京剧表演备受欢迎的观演节目。而在影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中,第一集就出现了这首曲目的演唱声音,让观众很快进入京剧文化的氛围中。在该剧相关观众评论中,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不乏“重新认识京剧文化”、“电视剧让我加深了对京剧演员的理解”等评论。

“能在互联网平台上看到非遗传统表演艺术是一大惊喜,对于我们比较年轻的一代来说,可能很少有渠道会接触到民族戏剧演出或者其他传统表演,甚至之前都不会有去剧院观看演出的经历。当这些传统表演转到互联网上时,这种观看形式更便捷,更符合我们现在的娱乐消费方式。”观众陈女士如是说。

融合尝试

事实上,早在四五年前,将演出视频录像放到线上已经成为非遗传统表演尝试互联网传播的最初形式。但经过互联网传播方式的迭代,传统表演已经不再单靠已有内容在线上吸引观众,而是通过各类型的跨界融合,谋求出圈之道。

在3月27日演出界庆祝世界戏剧日期间,网易旗下端游《逆水寒》推出过国粹戏曲玩法,开发组特别邀请了国内戏曲界的顶级大师、戏曲最高奖梅花奖得主孔爱萍与施夏明、丛海燕、温珊珊、项李亚等多位顶级戏曲艺术家共同献声,并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和音频制作技术,将戏曲大师们的演出1:1还原,让玩家可以通过游戏中的戏台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昆曲、越剧《牡丹亭》、《梁祝》等国粹表演。

“《牡丹亭》、《梁祝》都是耳熟能详的戏剧作品,我也曾经有幸在南京品味过孔爱萍老师的表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老师对此表示,“但是没想到老师的唱段身法和戏剧文化的魅力,还能以这样的方式在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游戏里如数还原。”

这并不是戏剧跨界游戏的首例,早在2019年3月,武侠游戏《天涯明月刀》也曾与上海京剧院进行跨界合作,该游戏将人物角色与京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融合,玩家在该游戏的新版本中,不仅可以换上京剧的戏服、戴上盔帽,还能化身为老生、花旦等众多京剧角色,甚至登台演出。据此前公开数据显示,上线当天游戏中的京剧主题服饰已有近万人体验。

“热爱玩游戏的一代都是年轻一代,他们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了解可能会比较少,以年轻人了解的方式作为契机,对于传统表演艺术来说,这是很好的‘蹭流量’机会,能够更好地拓展受众群体,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些传统表演艺术。这对于非遗来说,是有利于传承和发展的。”京剧演员陈诗芳表示,“我自己也通过这些穿插戏曲元素的游戏,通过再创作的方式做了一些视频进行科普,现在有的视频播放量超过20万次,甚至有看过的观众表示对京剧感兴趣,希望我能够去进行教学”。

培育生态

正因为互联网、手机等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传统表演艺术力求以各样创新的方式出圈是助力非遗传承的重要使命。

在演出行业分析师黎新宇看来,以往传统表演艺术大多数是线下现场演出为主,针对此类型的演出消费大多数是一次性消费,无法更好地体现出表演文化内涵和价值。通过网络平台无视空间、时间的特性,可以对传统表演的文化内涵进行更深入的阐述。与此同时,在当下,对于不熟悉传统表演的年轻一代潜在受众来说,网络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远比线下推广有效。

据此前短视频平台快手的公开资料显示,仅在2018年就有252万名用户在用快手记录非遗内容,其中1164万条非遗视频内容,累计共获得250亿播放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每人观看18次,收获5亿次点赞。而最受欢迎的十大非遗内容分别是秦腔、秧歌、面人儿、豫剧、火把节、庙会、象棋、晋剧、二人台。

与此同时,在面对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也有传统文艺表演者认为形成新的传播生态时,也要更注重传统表演艺术的文化内涵。

“有很多人可能为了博人眼球,在互联网做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播时可能更注重噱头,更注重效果而忽略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文化本质,比如生搬硬套一些热点元素,这其实会带来负面效益。面对现在愈发便捷的传播环境,我觉得表演者应该更努力练好基本功,去保证演出的艺术水平以及作品的质量,以此为前提去拥抱新的媒介变化,才能做好文化的传承,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陈诗芳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