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剧场恢复开放—— 第一时间捧场的都是“老铁”

2020-08-04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李雪
第一场演出,中国评剧院以喜庆的《花为媒》开场。
工作人员指导观众扫描健康码入场

点亮灯光,重启大幕!终于,一别半载,热爱舞台艺术的观众重回剧场,再次享受到了近距离看角儿演出的幸福。

7月24日,中国评剧院旗下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恢复开放,正式恢复剧场演出,成为疫情平稳后北京首家迎接观众的线下剧场。在7月24日,北京民族乐团率先“发声”,举办弹幕音乐会《国潮》。7月25日至28日,中国评剧院评剧经典剧目《花为媒》《秦香莲》、现代戏《祥子与虎妞》及一场名家名段演唱会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上演,成为北京市戏曲院团中第一家开展线下演出的剧院。

7月21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下发的《关于演出场所、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有序恢复经营活动的通知》规定,恢复开放的剧院等演出场所需严格执行人员预约限流措施,观众不得超过剧场座位数的30%,间隔就坐,保持1米以上距离。有多个剧场的综合性演出场所,只能开一个剧场。

“上座率不超过30%,再加上间隔1米的双重要求,其实上座率到不了30%。我们的剧场能承载的最大观众量是96名。”中国评剧院副院长侯红介绍,“中国评剧院能在第一时间开放剧场并非偶然,为了复产复工,全体成员时刻准备着。疫情期间,剧院演员与乐队坚持每日练功,复工之后即投入紧张的排练当中。剧场也严格执行疫情防控规定,定时进行消杀,为观众提供安全放心的观演环境。”

“阔别舞台半年,戏曲人终于等来与观众相见的日子,这心情不是‘激动’一个词就能概括的,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中国评剧院演员王丽京感慨,“虽然这半年也在家里坚持练功,但戏曲是现场艺术,演员在演出时需要和观众互动、获得反馈,一声叫 ‘好’,演员演出的状态和劲头就不一样了。”

作为中国评剧院登台亮相的第一台剧目,剧院特别挑选了喜庆热闹的《花为媒》,为北京剧场的复苏讨个好彩头。7月25日演出当天,观众早早来到剧场排起长队,测体温、查询健康宝、核验身份证等安全检查一样也不能少。记者在现场看到,戏迷有序排起长队,不少老戏迷也是时隔半年第一次见面,即便戴着口罩,有的也一眼认出了彼此,热络地打招呼。观众以中老年为主,也有十几位年轻戏迷前来捧场。大伙儿表示,“不吃饭也要看戏”“看戏还是要到剧场体验和感受。”

“半年看不上戏,下班的时候都没着没落的,只能上网去搜一些视频过瘾。”一位资深戏迷说。当记者问到有没有担心安全问题时,“90后”戏迷张双喜爽快地说:“一点都不担心,既然剧场开放了,那就是能保证安全,我们跟剧场也是老朋友了,相信工作人员。”问及下半年如果疫情继续向好,会不会恢复往年每个月看戏的习惯,张双喜说:“只要戏好,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尤其期待青年演员的表现。”

剧场恢复开放后迎来的首批观众都是评剧的忠实戏迷,好座位早早被抢光,很多人一连买了4天的演出票,售票率达80%以上。为了给观众奉上高品质的舞台演出,各参演部门也都铆足了劲儿,演员各自备戏、候场、化妆、换服装……平静数月的后台终于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与生气,台前幕后又出现了紧张忙碌、欢快有序的身影。毕竟这一刻,真的等了太久。

另一方面,预约限流虽然使台下观众数量减少,但观众席中久违的叫好声依然热烈。相熟的观众虽然隔开座位落座,但在剧目演到精彩处,仍然会互看对方一眼,悄悄交流几句看戏心得。

“太激动了,我从艺30多年来,从没有跟观众阔别这么长时间。虽然明知上座率不会太高,但是观众能够第一时间前来捧场就是对戏曲最大的支持,我们也一定要把状态调整到最佳。”评剧演员王平说。

今年是中国评剧院建院65周年,为了感谢一路走来支持的戏迷,剧院将这次票价定在65元、100元两个档位,最大限度让利观众。侯红介绍,票房的微薄收入不足以支撑院团演出的各项开支,但好在北京市2019年针对戏曲院团的发展推出了新政策,针对不同类型的演出会有相应的财政补贴,使得这次的现场演出能够基本实现收支平衡。而且,作为“国”字头的戏曲院团,及早开门迎客,满足戏迷的期待,也是文艺院团的职责。

7月31日,京城剧场迎来集中开放日,长安街两侧剧场相继开门迎客,北京市属院团——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北京交响乐团同时迎来复工后的首场公演。三大院团在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中山公园音乐堂3座剧场同开,不仅是对京城舞台应对疫情常态化的检验,更提振了行业信心,提振了让观众走进剧场进行文化消费的信心。

据悉,从8月1日起,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与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合作,推出北京市属文艺院团优秀剧目展演,14家北京市属文艺院团从8月1日至12月12日,将在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为观众献上14台28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