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大美介休后土庙明代戏台

2020-11-20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杨阳 高策

明代艺术、科学与宗教融合铸就的丰碑

介休后土庙明代戏台

中国神庙古戏台历史悠久,数量巨大,分布广泛,形制结构独特,声学技术多样,声学效应明显,是极其珍贵的建筑声学文化遗产,现仍存世万座有余。若论其中大美者,当属山西介休后土庙明代戏台。穷究其美,发现美在其形式、其结构、其科学,亦在其宗教。

介休市位于晋中地区,既是“戏曲摇篮”所在核心区域,也是晋商聚集地。后土庙位于介休市西北隅,创建年代无考,明嘉靖十三年(1534)《重建后土庙碑》载“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梁武帝大同二年(536)皆重修之”,说明其至晚建于南朝。庙院坐北朝南,沿西侧中轴线依次为三清观影壁、天王殿、护法殿、献殿、三清殿、后土庙戏台和后土圣母殿,沿东侧中轴线依次为后土庙影壁、山门和娘娘殿,娘娘殿东侧依次为吕祖阁、关帝庙和土地庙。由于戏台与三清殿相近,故明正德十一年(1516)创建时将其与三清殿“同合为一,中则分之”,前半部分为三清殿,后半部分为戏台,戏台两侧又增设钟鼓楼,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清楼后土庙戏台

戏台之形式美:壮丽与崇高

后土庙戏台壮丽辉煌,使人的崇高感油然而生。后土庙戏台为古戏台中的首例过路台,其高2.45米的戏台台基空腔为三清殿通往圣母殿的通道。穿过台基,圣母大殿直入眼帘,殿顶满饰金黄色琉璃颇为壮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左右两侧为面阔三间、悬山带廊的真武殿和三官祠。蓦然回首,高大宏伟的戏台建筑迎面而立,视觉冲击顿然充盈起内心的崇高感。有如此感觉,一则后土庙戏台与钟鼓楼浑然一体,层次分明,为最高、最大的明代戏台,高13.111米,超过其他明代戏台约3米,通阔28.386米(包括钟鼓楼),较其他明代戏台阔约3米,进深9.327米,高过后土大殿近1米,占地面积约264.756平方米,巍峨挺拔,雄伟壮观;二则其重檐歇山顶、单檐歇山顶抱厦、重檐悬山歇山顶八字音壁和十字歇山顶钟鼓楼合在一起,翼角高低错落、重重叠叠,气势恢宏,“包含有一种逼人的魅力”;台顶上黄绿红三色琉璃烧造的鸱尾、脊刹、宝塔、仙人、垂戗脊兽以及开合俯仰的莲花脊筒、翼角套兽,色彩对比强烈,辉煌壮丽。诚如孟子所言:“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即崇高)”;又如黑格尔所言:“崇高表现于数量上漫无边际的巨大”。由此,后土庙戏台给人的崇高感是古人建筑智慧与哲学智慧的圆融,对清代山陕晋商会馆古戏台的建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清楼戏台影壁悬鱼东

戏台之结构美:对称与和谐

后土庙戏台建筑两边对称。“对称”一词有“和谐”“美观”之意。后土庙古戏台无论是檐柱、八字音壁、脊兽等建筑构件还是其空间布局,两侧几乎皆沿中轴线对称,形同调式主和弦,又与檐柱、山墙、屋檐等构件排列组合的节奏感完美融合,给人以均衡、稳重、安详、古朴、自持的视觉形象感。

后土庙戏台建筑各部分的比例和谐。后土庙古戏台建筑各部分有其简单的比例:戏台之通面阔与台基的高度之比为5:1;与台面距额枋的距离为3: 1;戏台中间凸出之抱厦高、阔之比为1: 1;两侧八字音壁壁心的高、阔之比为1: 1;抱厦之歇山顶檐阔与戏台重檐之下层檐阔之比为2:1;钟鼓楼面阔与其高度之比为2:1,与戏台面阔之比为1: 2.5…,形同交响乐中纵横交织的复调织体,均反映了其结构上的数值和谐,其实为美感之数理本质。诚如达·芬奇所言:“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戏台之科技美:先进与典范

后土庙戏台的声学技术先进,几成后世戏台建造之不二标准。后土庙古戏台八字音壁的声反射汇聚技术,为中国古戏台中该声学技术应用之肇始,后土庙古戏台亦为该声学技术首次出现的节点性遗存。

作为献演建筑,为了达到“增益”戏曲声的目的,后土庙古戏台不仅继承了金元古戏台和明代已建古戏台的声学技术,还多有开拓。从继承的角度看,其高台基的直达声利用技术、台顶声反射的提高舞台支持度技术、山墙声反射提高舞台支持度和观众席声压级的技术均为宋金元古戏台助声技术的标准化应用。从发展乃至创新的角度看,高台基不仅其下可通行,还可将演员提升至观众挡不住神灵视线和声线的高度,优化神灵的视听效果;其面阔三间的台口,可容纳较为齐全的文武场使之分坐于戏台表演区两侧与演员良好互动;其相距11.895米的两侧山墙可科学反射文武场乐队的声音、有效增进乐队队员间的合作而又不产生回声;其戏台、正殿与两侧偏殿形成的相对密封的声环境可将声音多次反射增加混响感。重要的是,建造于正德十一年至正德十四年的后土庙戏台两侧之八字音壁,为中国古戏台之首个原生八字音壁,其不仅在形制上和外观上为古戏台之最精美、最壮观者,其合理的位置(位于两山墙前侧)、角度(130°,可使反射声波直达正殿)、高度(6.108米直达屋檐)、宽度(3.388米可反射较低频率的声音)和厚度(0.718米),还可将原本从戏台山墙两侧散逸的声音反射回观众席乃至正殿内的后土娘娘,既提高其声压级,又改善其清晰度,优化其听感。更为重要的是,八字音壁几成后世四周围合或面积较大古剧场(戏台)声学设计之不二标准,对诸如榆次城隍庙乐楼之嘉靖二年(1523)八字音壁、阳曲县洛阳村草堂寺嘉靖十二年(1533)乐楼八字音壁、陕西省彬州市城隍庙明代戏台八字音壁和忻州市东张村关帝庙万历九年(1581)戏台八字音壁以及大量清代戏台八字音壁的声设计产生深远影响。

三清楼戏台影壁悬鱼西

戏台之宗教美:敬畏与虔诚

后土娘娘的地位极高。后土文化根植于华夏的农耕传统与古代山西中南部的后土崇拜,为中华文化源头之一,蕴涵着特殊的“文化DNA”。“后土”古称“大地”,与“天”并称,谓“皇天后土”。《左传·僖公十五年》载:“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后土娘娘为主管人口、生育、土地、山川和生灵万物的女神,地位崇高至极,其殿宇与皇家建筑的等级相同,殿顶满饰黄色琉璃而不越制。

后土庙戏台为民众表达对后土娘娘狂热崇拜的典型诗篇,充满庄严感和神圣感,凝结着时人最高的智慧和最先进的技术。信众为表达心中的虔诚与狂热,为后土娘娘献演创建声学建筑,其建造和设计无不凸显其献演功能和虔诚之心。比如从戏台的位置看,戏台位于中轴线面对后土大殿而建,既折射出献演之紧要,也便于后土娘娘观看;从表演区的位置看,戏台之表演区与文武场位置相比,向前凸出2.452米,阔3.727米,可说明表演为其主要功能;从全新设计的声反射面看,八字音壁可将声波直接反射至戏台正前方的后土大殿,足见其为献演而建;从戏台台高看,戏台台板的高度与后土娘娘端坐的神台高度相近,便于其观看演出,同时避开了台下民众的遮挡,折射出其服务观演的高度与角度的科学设计;从殿顶琉璃配色看,后土圣母殿殿顶用黄色,黄色居中,象征着权力和地位,戏台用黄、蓝、绿三色折射出其从属地位。此外,戏台之壮丽、装饰图案之精美和琉璃之瑰丽亦折射出民众之虔诚心理。诚如庙院内《创建献楼记》碑所载,“是楼也,上接云霄,下连中镇,金碧丹彩,覆檐深邃,则神有所依,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也。人心以安,知所畏敬,而至诚足以感神明也。”

后土信仰亦升华了后土庙古戏台的美,使其超越有形、有限进入无形、无限乃至永恒。换言之,若无后土信仰,戏台美仅为有限美;反之,后土信仰使戏台美超越有限进入无限,进而成为民众精神力量的不竭之源。

“孰不曰:美哉!斯楼诚一方之胜景也”,其实更是明代人用其时的艺术、科学与宗教融合铸就的丰碑。后土庙古戏台占尽了中国神庙古戏台之灵秀与辉煌,可谓大器无工、大象无形、大美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