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故乡的庙会

2025-06-30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占宏

农历五月十五早上,迎着晨曦,我开车穿过城市,一路向北,奔驰在回故乡的路上。故乡属平定县管辖,距县城五十多公里,过去是公社,如今归岔口乡,是大山顶上的古村落。

这天是故乡的庙会。记忆深处,故乡的庙会总是萦绕着浓浓的烟火气,在我心中烙下最鲜活的色彩,也是长大后我心底最温柔的牵挂。庙会的热闹通常在正庙前一天就已经开始,地点就在旧戏台的广场上。村里的长辈在庙宇前点燃香火,虔诚地跪拜祈福,祈愿平安顺遂、五谷丰登。青烟袅袅升腾,似将村人们的心愿送往天际。庙宇屋檐下悬挂的铃铛随风轻响,清脆的声响为庄重的氛围增添了几分灵动。祈愿过后,鞭炮齐鸣,庙会正式开场。

早已布置好的摊位上,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各种农产品丰富多样,宛如一场小型展览会。一阵铿锵的锣鼓声响起,台上的演员卖劲地唱,台下站满了人,挤挤挨挨,痴迷地听戏,不时为演员们鼓掌、叫好。街旁的美食,香气四溢,烤红薯在炭火上滋滋冒油,香甜的气味弥漫了整个庙会。捏面人的摊位前挤满了孩子,他们目不转睛盯着老师傅手中一团团彩色的面团,经过揉、搓、捏、剪,转眼间就成了西游记里的各路神仙和童话中的可爱角色,不禁啧啧称奇。还有吹糖人的师傅,只见他把糖稀放在手中,用嘴轻轻一吹,再用工具辅助,就能变出活灵活现的十二生肖,高兴得孩子们欢呼跳跃。刚出锅的油条、油糕、油布袋,香气逼人,让人垂涎。拉面师傅吆喝着,手中的面条上下翻飞,看得人眼花缭乱。还有耍社火的、扭秧歌的、舞狮子的,表演精彩,引人入胜。

小时候,最牵动我心的,是庙会摊头袅袅升起的热气。糖画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炸物的油香与蒸糕的甜香在空气中氤氲缠绕,勾着我小小的脚步,挪也挪不开。戏台上,刀马旦翎毛高耸,花旦鬓边珠翠轻颤,锣鼓点敲得人心尖也跟着颤。最快乐的莫过于散场后,挤在攒动的人堆里,和小伙伴们追逐笑闹,或是围蹲在泥地上,为几颗玻璃弹珠争得面红耳赤。如今,每每回望,那些美妙的光影、蒸腾的香气、伙伴的笑嚷,便如温热的潮水般漫过心田。那何止是一场庙会?它分明是系着故土的脐带,缠绕着我从未远去的童年。

不知不觉间,车已到村口,远远地就能看到牌楼上的红色大字:“黄统岭人民欢迎您”。紧接着,就听到了唱戏的锣鼓声和小贩的叫卖声。车徐徐开进村里,庙会上人来人往,各种小商品整齐地摆放在道路两旁,人们挑选着自己喜爱的东西。今日的故乡更富足、更有烟火气。

我缓缓把车开到自家院门口,笑着跟乡亲们打过招呼,随后,信步往庙会中心走。熟悉的烤红薯的香甜味扑面而来,瞬间勾起我关于童年的记忆。循着香气望去,只见炭火炉上的红薯正冒热气。我快步凑过去买了两个,剥了皮就往嘴里塞,烫得舌尖打转,却吃得满心欢喜。

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我遇到了几个儿时的玩伴,多年不见,大家的模样发生了变化,可一见面,那份熟悉的亲切感瞬间又涌上心头。我们边走边聊,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寻了处地方坐下,细数小时候的荒唐事,分享各自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欢声笑语与唏嘘叹息在暮色中相互缠绕。

故乡的庙会,承载着醇厚的乡情,记录着岁月的变迁,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离开多久,无论走得多远,只要想起故乡的庙会,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温暖,那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也是对童年纯真时光的无限怀念。在这喧嚣的尘世中,故乡的庙会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游子回家的路,让我们在各自的生活中,始终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我相信:故乡的庙会将会一直传承下去,成为世世代代故乡人心中永恒的记忆,也会吸引到更多的人走进这片土地,品味这份独特的民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