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舞蹈艺术创作语境下的红色题材舞剧创作
2025-06-10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武帅生产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艺术作品,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所在。笔者从一名舞蹈艺术工作者的角度,践行对中国式现代化艺术作品的理解与实践,结合对舞蹈教育的思考与舞台肢体表演语汇的建构,探索世界舞蹈语境下中国民族舞蹈语汇的独特性。
红色题材舞台艺术创作以红色资源为底色,在特定历史语境中诞生并不断发展,一定程度上彰显着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有利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奋进力量。红色资源始终以党和人民之实践与奋斗为基底,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贯穿于始终,书写着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记忆,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主题。
在舞台艺术创作中用好红色资源,有利于传承红色精神、激发各族人民的内生动力、汇聚中华民族的精神伟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以红色题材舞台艺术创作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塑造鲜活的历史形象,呈现红色经典
在中国舞蹈创作史中,曾经有很多红色主题作品,这些作品不只是在问世之初收获强烈的反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众意见的积累,持续经历着不断打磨与反馈,最终积淀成为经典之作。创作红色题材舞剧作品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突显作品的角色特点,塑造出鲜活的角色形象。革命英雄人物往往是红色题材舞剧作品的主角,塑造这类作品里的艺术角色典型,最关键的就是要突出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人物特质等要素,通过标志性动作,明确每个角色的形象定位。

例如,作为编导,笔者在创作舞剧《井冈井冈》中,通过追忆那段惊天动地的岁月,塑造大事件中小人物的伟大精神以及他们在动荡时期崛起的决心和信念。作为舞者,笔者饰演舞剧中的一个小人物,在身份和角色的切换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创作和表演一部红色主题艺术作品的任重道远和艰辛:比如,需反复调试舞蹈语汇以避免历史事件的符号化简化,历经数稿修改才能确立肢体叙事体系,并最终淬炼出红色舞剧的独特价值。同时,在创作中要抓住艺术作品的中心思想,编创具有画面感和功能性的舞蹈段落,创作好听、好看、感人的红色经典作品。持续用中国舞蹈淬炼出的肢体技能塑造那些经典历史事件中的鲜活人物形象,不断追求用更专业、更具感染力的真情实感和技艺来满足大众审美需求。
在创作另一部舞剧《杨家岭的春天》中文学家的角色时,大到意识想象的抒情起舞,小到一个转身流露出来的情绪,舞剧创作者都会从人物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作为创作突破点,找到人物故事中具有感染力的细节在舞台上放大,着力刻画角色的内心世界,挖掘英雄人物的情感,让舞台上的英雄形象更为可信可亲、有血有肉。杨家岭青年文艺家群体形象,将青春之力量与国家、民族危亡联系起来,承担起时代赋予青年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舞蹈诗剧的艺术化呈现,与观众审美心理达成默契,从而传递时代使命的力量感,用肢体艺术表达普通人的伟大精神。

正如李大钊先生在《青春》一文中所说的: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年艺术家们在敌人的炮火中进行创作,他们以信仰和生命将延安精神雕刻成一幅幅不朽的版画,代代流传。杨家岭的春天是火热革命年代延安的春天,更是新时代的春天;杨家岭的春天是一种青春,更是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丰富“叙事性”舞台表达,讲好红色故事
中国舞台艺术所承载的是亿万中华儿女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新时代舞台艺术工作者需要将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精神追求通过舞台作品的“叙事性”表达将其完整立体的面貌展现出来。作为红色题材作品,要通过丰富“叙事性”的舞台表达,向观众讲述好红色故事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在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向经典致敬,对往昔保持敬意,同时也要考虑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以及新技术的影响等因素。让创作者、表演者的真情流露与高超的创作技术不断达成高度统一,才能更有效地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

例如,舞剧《唱支山歌给党听》是北京舞蹈学院青年师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对党的献礼之作,是主创团队“用舞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尝试。该舞剧以和平解放西藏、废除农奴制以及建设发展西藏70年为历史背景进行编创。该剧以一个农奴家庭为主线,展现两代人截然不同的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西藏人民摆脱了剥削和压迫,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代表千千万万西藏人民表达出“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的感恩之情。该作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将“我把党来比母亲”作为情感线索,将宏大主题融合到朴素的家庭故事讲述中。通过回忆、闪现、倒叙等手法,将故事情节分散地呈现给观众,整体风格呈现出先抑后扬的态势,前半部分情绪暗淡低沉,随着西藏和平解放和建设新西藏进程的不断深入,舞剧整体色调变得越来越明亮,就如同乌云散去、阳光洒落。这种情绪的转变与剧情的进展紧密相连,强烈的对比牵动着观众的心灵,通过这样的舞台叙事,让观众身临其境,尤其是在剧尾,当舞者们高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时,那种激昂、动人的情感如同山洪暴发,直冲云霄。舞者们用淳朴的舞蹈语汇和真挚的情感,重现了那段充满热血的历史情景,在激昂的舞步、响亮的歌声中迸发出激荡河山的力量。这是赤诚的红色,也是我们心灵深处的底色。
守正创新把握时代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新时代新征程,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故事宣讲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对于确保中国共产党血脉永续、革命传统精神永存、红色江山根基永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红色题材观照的不只是革命时代的红色往事。立足于当下,将红色精神从历史映照到现实,确保红色传统和革命火种得以世代相传,是红色主题舞台创作的核心任务之一。这要求舞台艺术从业者构建宏大的历史观和时代观,通过历史来理解现实,并在现实中寻找历史的踪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舞台艺术必须深入探讨时代之精神。每个时代皆有其核心议题与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诸如《黄河大合唱》等抗战歌曲以及《白毛女》等歌剧作品应运而生,为大众提供了丰盛的心灵滋养,成为经久不衰的红色文艺精品。
新时代我们要用什么样的精神应对当下的挑战、赓续红色血脉?那便是在进行舞台艺术创作时,应坚持将传统与创新相融合,深刻领会并掌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将个人的人生追求与艺术生涯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以及人民的希望紧密结合。潜心努力、不断创新。在舞台艺术生产实践中,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萃取新时代的红色主题、红色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民众生活,讴歌在各个领域中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探索普通人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将振奋人心的时代精神转化为艺术的核心。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敏锐把握时代脉搏,用舞台艺术演绎人民的生活,表达人民的愿望,用舞台语言叙述伟大时代、记录伟大时代、讴歌伟大时代。在呈现党在新时代的壮丽实践时,若将其融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去领悟,结合到历久弥新的红色精神传统中去表现,无疑会扩展作品的思想深度,启迪观众对历史的了解。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新征程中,要加强红色主题舞台艺术作品的传承,让红色题材作品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创造出符合新时代气质的红色主题作品,不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风貌与精神实质。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师、一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