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演唱会/音乐会/晚会 > 资讯 >

让民族音乐绽放新时代的芬芳

2018-09-26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王丹红
中央民族乐团的青年作曲家王丹红

从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到今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们感受着新时代文化事业的巨大变化和蓬勃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壮大,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在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文艺创作者,有幸获得了更多的创作机会,用自己的实践亲历并感受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新气象。

2017年,为创作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我先后数次踏上了陕北采风之旅。陕北的民间音乐凝聚着华夏文明的智慧,记录了黄河两岸的生活,流淌着新中国革命圣地的红色血脉。这一沸腾在人民生活中的生命情感,这一中华民族千年万载、世代传承的精神力量,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怀着这份感动,我开始了创作。

2017年10月16日,《永远的山丹丹》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壶口斗鼓》《五彩的窑洞》等8个乐章,将原生态民间音乐融入现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中。当来自陕北米脂的46位农民拿起了大唢呐,当说书艺人充满泥土气息的质朴演唱呈现在北京的音乐舞台上时,全场沸腾了。两个月后,《永远的山丹丹》在世界孔子大会的开幕音乐会中为来自全球的1300多位国际友人演出。这次创作让我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更放大了艺术的力量,使得民族管弦乐这一有着近百年发展历史的演奏形式,展现出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第四乐章陕北说书《刮大风》中有一句唱词是这样的:“如今陕北也刮风,刮的是和谐幸福风。”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也在自觉地寻求贴近生活的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是啊,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的根本是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以生活喻精神,以古老见未来。传统民族文化正以千年传承的原生力量从远古走来,更以豁达、乐观的生命精神走进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也是我在《永远的山丹丹》这部作品中追求的艺术方向。

文化需要发展,艺术离不开创新。2016年,我创作了民族清唱剧《大地悲歌》。这部为纪念重庆大轰炸中死难的同胞而作的战争安魂曲,用10个乐章的庞大规模直面战争与死亡。安魂曲这一西方音乐形式对于民族管弦乐创作来说是巨大的艺术挑战。在创作中,考虑到民乐的表现特色,结合交响合唱并加强打击乐声部的渲染,让我们的民族管弦乐队发出了毫不逊色于西方交响乐团的巨大音响张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今年6月9日,《大地悲歌》受邀在台湾演出。同为炎黄子孙,凝结着共同的民族记忆与民族情感。此次创作演出让我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正以立体、全面、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创新性发展,在融入世界文化的发展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创造了更有选择的未来。

近年来,党和国家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让艰苦求生的地方民族乐团看到了生存的希望和发展的方向。《山西印象》《高粱红了》两部作品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山西和吉林这两支面对严峻生存考验的民乐团有了自己独具地方特色的代表作,演出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喜爱。这也让我看到了人民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艺术作品的渴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人民的喜爱是检验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准。

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成长的一代,我从小接受系统的专业音乐教育,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央民族乐团工作,面向社会有了更多、更重的创作担当。这些年不断地采风创作,让我有机会走进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用音乐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与感动,并用自己的方式触摸文化发展的时代脉搏。2012年的文化援疆经历,更让我体会到了扎根传统、扎根人民的创作真谛。根深是为了汲取更多的养分,枝繁叶茂,开出更鲜美的花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的时代使命和梦想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我们要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坚持不懈地努力,让民族音乐文化绽放出新时代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