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演唱会/音乐会/晚会 > 资讯 >

十一个春秋“敲”出群星奖桂冠——平定武迓鼓《保卫娘子关》荣获群星奖侧记

2019-06-13 发表|来源:阳泉日报|作者:张泉东

5月23日,全国第18届群星奖决赛成绩在上海揭晓,平定县武迓鼓《保卫娘子关》荣登音乐类作品榜首,这也是我省获奖的唯一作品。

6月1日,领奖的工作人员准备从上海返回平定,离开酒店前,大家把群星奖牌匾擦干净,用绒布包裹,再小心翼翼放入箱子……“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平定县文化馆馆长张继红说,“11年啦,我们终于拿下了群星奖。主办方公布成绩,我有些不敢相信;即便对方通知我们去领奖,我整个人依旧是懵的;直到拿到匾额,我才觉得是真的!”

作为文化馆负责人,张继红曾带队参加过不少比赛,但让她如此激动,不仅是因为大家11年的辛苦付出有了回报,还因为群星奖是中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被誉为群众文化领域的“奥斯卡”,每3年才举办一届。

临危受命 在传承中谋求创新

平定武迓鼓是一种边击乐边舞蹈演阵的民间艺术,产生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武迓鼓由多人组成,按行进套路与耍回、阵法表演,其队伍可根据剧目情节要求、演员与乐器进行相应的编制。多年来,平定县一直十分重视对武迓鼓的挖掘和创新,不断探索出了适应新形势的运行发展模式。

2008年,已经是省级非遗的平定武迓鼓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了完成验收任务并更好地传承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平定县文化和旅游局传统文化暨非遗创作室主任、时任平定县文化馆馆长的李月丽找到了平定县煤气公司,计划通过“文企联姻”的方式助推武迓鼓艺术发展。

“作为武迓鼓这一非遗的保护单位,我们责无旁贷。然而,怎么样去传承,又如何创新,寻找什么样的合作伙伴,这是个难题。”李月丽说,传统的武迓鼓表演模式、鼓点等多年未变,既不利于传承,也不符合观众审美要求,当下之急是寻找编导和演员,在传统表演的基础上编排新节目。她想起了自己在煤气公司的一个朋友——武平。

武平是平定县煤气公司党支部书记,在平日里和李月丽聊天时,曾多次提到公司领导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县里组织文化活动,公司也都积极参与。此外,煤气公司员工中80%是青年人。综合所有条件,2008年5月,从平定县文化馆和平定县煤气公司抽调的50人组成了平定武迓鼓艺术团,男的负责敲大鼓、拍大镲,女的负责敲小鼓和小锣等。

同时,平定县还邀请山西省锣鼓协会的专家、平定武迓鼓代表性传承人李文元排练新剧目《出征》。带着作品,平定武迓鼓艺术团登上了次年的平定县春节联欢晚会,还参加了全国第15届群星奖阳泉地区初赛、山西高平全国首届尧舜文化节暨山西省第7届广场文化节等,获得了较好成绩。

辛苦排练 门外汉变成土专家

“平定武迓鼓艺术团成立初期,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遇到的困难也不少。”回忆起曾经的经历,武平总有说不完的话。

——没有专业排练场地,地方换了一个又一个。

艺术团成立了,去哪儿排练呢?平定县文化馆虽然有空教室,但面积都不大。因为需要尽快排练,酷暑时节,50人只能挤在50平方米的教室排练,动作稍大就会互相“打架”。武迓鼓是鼓乐表演,起先没有乐器大家还能挤一挤,但随着锣、镲、小鼓、大鼓等乐器置办齐全,50平方米的教室显然放不下。后来,几经周转,艺术团在城里街村找到了一个面积200多平方米的教室,然而屋子没有做回声处理,也不能排练。后来,在平定县文化和旅游局的帮助下,艺术团又去一个篮球场排练。夏天艳阳高照,不少人晒得脱了皮,煤气公司购置并安装遮阳网,艺术团这才有了相对固定的排练地方。如果是赛前,艺术团会租用平定县文化宫场地,集中排练。

——业余演员没有表演功底,排练中吃了不少苦。

在煤气公司工作的穆瑞清今年39岁,是艺术团的“元老”。28岁那年,从事管道维修工作的他被选入艺术团。“我一个拿扳手的人,咋能敲得了大鼓?这也不挨边呀。”穆瑞清回忆说。为了不给公司丢人,也为了争一口气,他没白天没黑夜地练,甚至晚上做梦喊的也是“咚咚咚,咚咚咚”。因为排练时间太长,又不懂得事后如何放松肌肉,那段时间穆瑞清吃饭连碗都端不了,如今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依然有伤,不能干太重的活儿。后来,穆瑞清还承担着团里的道具管运工作,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专业演员看不懂古谱,老师手把手教。

平定县文化馆副馆长刘艳明和社会活动部主任岳芳也是艺术团的成员。和业余演员比起来,会舞蹈懂曲艺的她们应该不用吃那么多苦,然而两人却都摇了摇头。刘艳明说,武迓鼓表演用的谱子既不是简谱,也不是五线谱,而是古谱。当时,别说哼奏鼓点了,就连古谱上写的什么都看不懂。于是,传承人李文元一点点把古谱“翻译”成大家能看懂的谱子,又手把手耐心教导,这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节目没有持续更新,观众没有新鲜感。

看多了传统表演,新编排的《长征》很受观众欢迎。然而,不出一年,艺术团就发现了问题。不少看了两遍甚至三遍的观众,热情不高了。为此,平定县邀请民间鼓乐艺人卫朝华等继续打造新剧目,《大唐娘子军》《巾帼魂踞娘子关》《血战娘子关》等不同版本的剧目相继出炉,并参加了全国第17届群星奖山西赛区比赛,获得了好成绩。

闪耀上海 所有付出只为“花开”

2018年,全国第18届群星奖开始在各省选拔。去还是不去,成了摆在众人面前的问题。平定武迓鼓艺术团成立10年,大小比赛、活动参加了很多,唯独没有获得群星奖,对大家来说是个遗憾;如果继续参加比赛,拿什么新作品竞争,投资谁来解决,如果冲奖失利怎么办,这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刚刚担任平定县文化馆馆长的张继红曾开过一次会,议题就是是否要参加群星奖角逐,在座的没人吭声。平定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英俊的压力更大。或许是不甘心,或许是希望武迓鼓走向更大的舞台,赵英俊顶住压力,“这次群星奖,咱报名参加,你们只管练习,其他的我来想办法”。张继红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并垫资购买了部分设备。

平定县在挖掘当代红色题材上做文章,以百团大战为背景,以娘子关代表太行山文化,邀请山西省文化馆副馆长向阳、山西省歌舞剧院演奏员曹岩等多人编排,打造出了新剧目《保卫娘子关》。相比之前的作品,《保卫娘子关》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表现手法,尤其是演奏、铺面等,使用了“三连音”这种节奏形式,以此来表现战争的惨烈,而到了下一个场景时,又变成了“直线形”的表现手法,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此外,在服装、道具等方面,也都有了重大突破。艺术团的团员们抓紧时间练习,尤其是从今年5月1日开始,大伙儿拿出了“大干半个月”的精气神儿,每天早晨8点先练臂力,8点半再到文化宫开始练敲鼓和队形,下午接着练习直到晚上10点多回家。新的思路,新的创作亮点,让平定武迓鼓焕发了新生机。

《保卫娘子关》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以武迓鼓的音乐素材为基础,由“潜伏待战—集结出征—激战牺牲—胜利欢庆—再踏征程”5个章节组成。作品跌荡起伏,生动讲述了百团大战中,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五团一营一连坚守娘子关镇磨河滩村的故事。全连145名参战指战员,仅17人生还,充分表现了八路军不屈不挠、英勇奋战、不惧牺牲的精神。战后不久,一连被晋察冀军区授予“血战磨河滩钢铁连”称号。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该团“血战磨河滩钢铁连”的连旗飘扬在徒步第十个方阵,庄严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从初赛开始,《保卫娘子关》从全国2000多个参赛作品中一路过关斩将杀进决赛,又代表我省在第18届全国群星奖决赛中,与来自全国的另外20个音乐类作品激烈角逐,最终喜夺桂冠。评委组组长熊纬称其“手法新颖,主题鲜明,具有当代审美和创新意识,作品振奋人心,恢宏大气,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艺术创作有高度,策划创意有个性,拟人化的表演很别致,扣人心弦。建议继续保持民族打击乐特色,希望从本体出发,有更多更好的艺术创造”。

《保卫娘子关》参加全国群星奖决赛后,还在上海进行了4场惠民演出。不少观众表示,通过看表演对武迓鼓、娘子关,甚至对平定县、山西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有机会到平定县欣赏美景,感受当地文化的厚重魅力。同时,平定县计划将《保卫娘子关》的表演以恰当的方式搬到景区,通过文旅融合实现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