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豫剧 >

戏比天大,比戏更大的是国家 ——记豫剧大师常香玉

2021-08-02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李小菊
 
 
常香玉在朝鲜战场演出

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里,静静地陈列着一架米格-15战斗机。飞机的机身上,写着“香玉剧社号”五个大字。这个称号,由中共中央命名、郭沫若先生题字。其中的“香玉”,就是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这架飞机,是常香玉通过义演为抗美援朝战争捐赠的,它记载着常香玉一生最辉煌的经历,也无声地诉说着她的人生传奇。

天生性子犟,为唱戏姓张改姓常

常香玉本名张妙玲,1923年出生在河南省巩义县董沟村一个贫寒家庭。9岁那年,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亲戚让她去给别人家当童养媳。旧社会的童养媳相当于卖给婆家,在婆家地位非常低下,不但做牛做马,还经常挨打受骂。父亲张茂堂不忍让心爱的女儿受苦,决定让她唱戏糊口。张茂堂自己会唱戏,就亲自教张妙玲唱戏,有一次张妙玲吐字不清,张茂堂就狠狠撕她的嘴,嘴都被撕破了,还狠狠地踹了她一脚,她一下摔倒在地,磕到头部,晕过去了。邻居看到张妙玲被打得如此可怜,以为张茂堂是人贩子,就把他扭送到当时的农会。张妙玲醒来之后,听说父亲被抓走了,赶紧来到农会,告诉人家这是她的亲爹,张茂堂才被放了回来。经过此事,张茂堂有些灰心,就告诉张妙玲咱不唱戏了。张妙玲哭着说,我要唱戏,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于是父女俩又开始教学。张茂堂按照旧戏班的做法,认为“戏是苦虫,不打不成”,逼着张妙玲刻苦学戏。他专门做了一条皮鞭子,用来惩罚出错的张妙玲。他也教导张妙玲“戏比天大”,台上万不能出错。

然而,张氏家族的族长认为戏子是“下九流”,辱没祖先,就不让她唱戏,否则就要把她开除出族谱,永不许回乡。热爱唱戏又性格倔强的张妙玲,一怒之下,发下狠誓:不让姓张就不姓张,不让回乡就不回乡。张茂堂让她拜一个姓常的人为干爹,改从常姓,取名香玉。自此,世间少了一个张妙玲,菊坛多了一个常香玉。

极强自尊心,不堪屈辱忍吞金

常香玉9岁学戏,10岁登台。1936年,13岁的常香玉凭借一出《六部西厢》在开封一炮而红,请她唱戏的非常多。然而,“人红是非多”,何况是在时局混乱的战争年代,财主、官员、各路军阀都是欺压百姓的恶势力,供人消遣的戏子同样如此,甚至因为木秀于林而有过之无不及。常香玉小的时候,父亲是她遮风挡雨的大树,为她处理掉许多这样的骚扰。1937年,尉氏县商会王会长为母亲过寿,请常香玉戏班来家唱戏三天。结果军队一个张参谋看中了常香玉,百般纠缠,事情闹得很大,张茂堂看实在惹不起,带着常香玉逃出尉氏。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后来张茂堂带着常香玉到西安,既有抗战内迁的原因,也有这方面的原因。1938年常香玉到洛阳演出,晚上戏唱完已经深夜了,这时一个姓严的参议员派人请常香玉去唱堂会,张茂堂不敢得罪,只好赴约,结果严参议和朋友一边打麻将,一边让常香玉唱一些不堪的戏码,常香玉难以忍受,就借口上厕所偷偷溜了。这样一来,洛阳没法待了,就只好一路向西逃到西安。

1942年,常香玉19岁了。成人后的常香玉性格不但倔强,而且非常刚烈。这一年,他们在陕西宝鸡演出。当地有一个帮派头子李樾村请常香玉去唱堂会。常香玉看着李樾村拿女人不当女人,拿艺人不当艺人,气不打一处来,就唱了一出《鸳鸯梦》,这是取材于《孔雀东南飞》表现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戏,结果被人看出来,说她是诅咒李二爷,让她跪地道歉。常香玉本来就一肚子气,又想起自己这些年受到的屈辱,一怒之下,撸下手指上两只金戒指当众吞了下去。李樾村又惊又怒,又怕大喜之日人死在家中晦气,让张茂堂赶紧把常香玉抬走。到医院后,医生说吞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喝蓖麻油吃韭菜排出金子这个偏方。万念俱灰的常香玉此时只求一死,不肯配合。直到常香玉敬慕的陈宪章前来劝解,说她怒骂李二爷骂出了宝鸡人民的心声,赢了李二爷,常香玉才吃下韭菜,排出金戒指,保住了性命。从此,常香玉不畏强权恶霸的美名传遍宝鸡。而这个陈宪章,后来成为常香玉志同道合、琴瑟和鸣的终身伴侣。

拳拳赤子意,抗日义演赈灾民

1937年2月,唱红开封的常香玉在父亲张茂堂、编剧王振南和史书明等的扶持下,成立了中州戏曲研究社。然而,7月,日本人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常香玉亲眼看见了许多爱国青年和艺人走上街头宣传抗战,也想为抗击日本侵略做些事情。她首先在演出剧目上下功夫,有意识地演《大破天门阵》《破洪州》等抗击外侮的戏。她还想演一些直接表现抗日的戏。曾为她改编过《六部西厢》的王镇南,就专门为她写了《打土地》这出戏。

《打土地》是一出表现日军罪恶的戏,讲的是一个原本平静地过着男耕女织生活的农民家庭,在日军的屠刀下,家人都被杀死了,儿媳妇疯了,婆婆带着儿媳四处躲避日军。有一天她们逃到土地庙,婆媳二人不由得对着泥塑的土地爷神像又哭又骂,控诉土地爷不给她们做主。正在哭骂,日军又追了过来,婆媳二人不得不继续逃命。这是常香玉演的第一部时装戏,也带着“旧瓶装新酒”的时代特点,她身上穿的服装是当时的衣服,但是头部却是传统妇女的装扮,但是这并不影响她表演的激情,也不影响观众的观赏热情,他们愤怒地往台上扮演日本鬼子的演员身上扔鞋扔鸡蛋,还拉着常香玉问婆媳俩最后命运如何,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抗战的作用。

常香玉成长的年代,是旧中国最灾难深重的年代。她从小以讨饭为生,从河南到陕西,一路看到无数百姓饥寒交迫,无比同情,她就通过自己的演出挣钱施粥赈济灾民。

常香玉在西安义演的剧目有《贩马记》《香囊记》《紫沙记》,她在自己设的粥棚前挂出标语:常香玉演出“三记”,为乡亲们施粥。她施粥救济的灾民不计其数。后来,河南作家李準在创作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时,专门拜访常香玉,当面向她致谢,因为当年李準在西安就曾经喝过常香玉施的粥。

常香玉同情逃难到西安的河南老乡,尤其是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因此当丈夫陈宪章提出办豫剧学校的时候,常香玉立刻同意了,他们想通过办豫剧学校既培养豫剧人才,又可以收养难民儿童。他们上下打点,终于办起了香玉豫剧学校,收的学员全是河南难民的孩子,不收任何费用,请的老师是香玉剧社的演员。后来这批学员大部分都成了才,还培养出了高玉秋、葛圭章、朱玉霜、韩玉生等一批优秀的豫剧演员。

浓烈爱国心,抗美援朝捐飞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常香玉也从旧社会被欺侮的“戏子”变成了受人尊敬的艺术家。在第一届西北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上,常香玉当选为西北文联执委。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做人的尊严和作为一名艺术家受到的尊重,由衷地拥护共产党,热爱新中国,因此更加卖力地为人民唱戏,为祖国唱戏。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共中央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全国人民也掀起了捐钱捐物、抗美援朝的浪潮。志愿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装备先进的美军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战斗。常香玉从收音机里听说美军100多架飞机对志愿军的一个阵地发动进攻,立刻动了要为志愿军捐飞机的想法,陈宪章非常支持。然而,当时的飞机都是从苏联进口的,一架米格-15战斗机折合现在的人民币15万元,以个人一己之力买一架飞机谈何容易,但是他们还是毫不犹豫地干了起来,香玉剧社的演员们也非常支持,表示半年不行一年,一年不行两年,一定要捐一架飞机。为了配合义演,陈宪章用四天的时间,为常香玉量身定制了一出充满爱国激情的新剧目《花木兰》。他们卖掉香玉剧社演出用的卡车,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和常香玉的金银首饰,把三个幼小的孩子送到幼儿园,带着香玉剧社59名演员出发了。中共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和宣传部部长张稼夫听说了这件事,指示西北文化部派了几名干部协助义演工作。1951年11月,毛主席在《人民日报》上看到爱国艺人常香玉捐飞机的消息,指示要积极宣传,大力支持。半年时间里,常香玉在开封、郑州、新乡、长沙、武汉、广州五省六市巡回义演,他们演到哪里,就得到哪里人民的大力支持,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当时的广东省省长叶剑英为常香玉题词“爱国艺人”。半年的时间里,义演募得的经费不但够买一架米格-15战斗机,还有盈余,常香玉把剩下的钱全部捐给了抗美援朝总会,得到抗美援朝总会会长郭沫若的高度赞扬。在常香玉的影响下,全国人民共捐献飞机2481架,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河南豫剧也随着常香玉的传唱而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花木兰”成为常香玉的代名词,“谁说女子不如男”也成为脍炙人口的知名唱段。

1953年春,文化部决定派一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常香玉听说之后非常激动,也非常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到朝鲜前线为志愿军战士们唱戏,她这是受到爱国艺人相声演员常宝堃先生的影响,常先生在朝鲜慰问演出的时候牺牲在那里。因此,当常香玉得知自己将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慰问文工团第五团副团长的身份赴朝慰问演出时,她特别激动,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朝鲜战场,上有美军飞机轰炸,下有火力封锁,但是在志愿军战士战斗和生活的坑道里、掩体内,常香玉一次又一次地为战士们唱起了慷慨激昂、激励斗志的《花木兰》,在朝鲜的170多天里,常香玉演出了180多场,直到战争结束。抗美援朝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专门为常香玉题字:“谁说女子不如男。”

常香玉是一个爱戏如命的人,“戏比天大”是她作为一名戏曲演员的最高追求。然而,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面前,常香玉毫不犹豫地选择国家和人民。她唱戏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人民、为了民族、为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