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三代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 ——评广播剧《大国工匠》
 展现三代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 ——评广播剧《大国工匠》
2019-08-12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陈耀辉

◎在孙大庆的身上有焊接工、调试工、调度员、制动专家、研发团队,甚至是各行各业英模人物的影子。他的身上体现的是“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精神,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体现的是忠诚、孝顺、不屈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主人公孙大庆不仅是“大国工匠”的代表、产业工人的代表,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代表。

自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播出新中国第一部广播剧以来,广播剧以其思想追求高远、艺术魅力独特吸引着大批拥趸。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的优良传统在广播剧人的坚守下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近年来,更是出现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日前在国内多家电台热播并引发积极社会反响的三集广播剧《大国工匠》就是这样一部题材重大、意蕴深远、构思精巧、生动感人,小门类却有大格局的优秀作品。

新中国70年砥砺奋进,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在新中国华诞即将来临之际,作为吉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点文艺作品之一,吉林广播电视台制作完成了这样一部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表现新时代的伟大巨变,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审美特色的广播剧《大国工匠》 ,可以说意义重大,值得点赞。

心中有情怀 为人民立传

广播剧《大国工匠》以东北某客车厂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为背景,以焊接工人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勾勒出了中国三代产业工人的群体形象,展示了他们身上“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精神,记录了中国人民伟大“高铁梦”的圆梦之路。

广播剧《大国工匠》的主创团队将人民情怀牢记于心,将人民意识灌注笔端,替人民发声,为人民立传。以创作激情对话英雄,英雄并不遥远;以艺术审美观照崇高,崇高就在身边——创作者们以诚对诚,将心比心,为笔下的人物寻找真实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的行为方式,用广播剧的艺术手法完成了对人物的角色塑造与情感表达。

广播剧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态和艺术本体特征,它放弃了视觉效果,主要以声音来表现戏剧事件,完全靠听觉感知作品魅力,因此广播剧对人物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栩栩如生、真实感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人物才能被听众接受和认可,广播剧《大国工匠》的人物塑造可以说十分成功。首先,人物具有典型性。该剧主人公孙大庆是以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感动中国” 2016年度人物——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焊接车间的高级技师李万君为人物原型的。通过对他成长历程的刻画,展现了中国三代产业工人不同时代的家国情怀。对于主人公的塑造,主创者并没有拘泥于李万君个人形象,在孙大庆的身上有焊接工、调试工、调度员、制动专家、研发团队,甚至是各行各业英模人物的影子。他的身上体现的是“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精神,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体现的是忠诚、孝顺、不屈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主人公孙大庆不仅是“大国工匠”的代表、产业工人的代表,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代表。其次,人物具有特殊性。为了塑造孙大庆“这一个”鲜明人物形象,主创团队光焊接工人就采访了十几位,就是为了找到“大国工匠”共性外的个性元素。此外,剧中父亲老孙师傅、孙大庆、徒弟小林三代工人都代表了自己所处的时代,同处于一代的孙大庆、吴非凡、王小梅也各具特色,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每个人都是鲜明独特的“这一个” 。

广播剧放弃了视觉效果,虽有叙事局限,但更便于观众展开想象,更利于传达心灵的声音。曹禺先生就曾经说过,“广播剧的艺术家们,给听众留下了广阔的天地,使听众参与了创作。闭目静听,一切人物、生活的无穷变幻,凭借神奇的语言和音乐,你不觉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美妙的世界中。 ”在欣赏广播剧的过程中,听众是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和审美自由度的。广播剧《大国工匠》的编剧牢牢掌握住了广播剧这一核心特征,将笔墨更多地集中在了对人物内心的传达和对情感的抒发上。以人物的心理流动和情感走向作为故事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从而有序地、合情合理地、引人入胜地构架起了魅力无穷的艺术境界。比如连夜从北京赶回厂里技术攻关,背后是孙大庆挂念母亲病重的忧心忡忡;比如国外聘请的高薪诱惑,背后是孙大庆多年来愧对儿子想要补偿的慈父之心;比如面对徒弟想要离岗的愤怒,背后是多年来难舍的师徒之情,传承之念。而贯穿始终支撑着孙大庆每一次行动和抉择的情感主线就是他默默奉献、忠诚企业、挚诚报国的爱国之情。作为听众,也许你无法判断平焊立焊的区别,无法搞清“环口七步焊接法”的诀窍,也无法理解中国标准各项参数的意义,但是你能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纠结,千钧的压力,反复攻关的艰难,能体会到中国产业工人百折不挠的坚强品格,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和舍己为公的爱国精神。紧紧围绕这一个“情”字,既避免了生僻的专业名词,又躲开了枯燥的技术科普。真情化的情感流露,不是为了煽情而煽情,自然的情感表达更加真实可信。

以人民为中心,重在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广播剧《大国工匠》做到了。

铁肩担道义 为时代画像

“质文沿时,崇替在选。 ”与时代同步是古今中外优秀作品诞生的一条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文艺创作、学术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主题和创新灵感。对文艺工作者来说,与时代同行,就是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关注并反映事关民生福祉的工业领域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辉煌成就。

“中国高铁”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金名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国际上高速铁路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为见证着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吉林文艺工作者,主创人员将创作焦点汇聚于中国人民“高铁梦”的圆梦之路,是必然担负的道义与责任。

众所周知,带有国家身份与文化符号标签的工业题材的文艺创作难度颇大,而以广播剧的艺术手法再现工业背景则难上加难,所以工业题材在广播剧中并不多见,优秀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广播剧《大国工匠》的编剧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 ,经过长达一年的采风采访,深入车间、进入厂房,同时翻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众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中去发现故事、开掘人物、升华情感,反映工业发展背后的时代精神与时代力量。最终,他们十分巧妙地截取了追赶、超越、领跑三个时代的横断面,以精益之路、技能报国、匠心筑梦大国工匠的三步成长史,回溯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艰辛的起步,改革的阵痛,再次崛起的辉煌。工业题材难以回避的元素,如紧张繁忙的车间,枯燥重复的试验,技术突围的艰难探索都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了听众,赋予了冰冷的工业术语以文学色彩,体现了编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俗的创作功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的三位编剧史册、范亚男、王阿木,分别来自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市艺术研究所和吉林广播电视台,可以说集合了吉林省内高等学府、专职编剧和媒体采编领域的创作精英。新鲜的组合、年轻的力量,使整个创作团队更加具有朝气和活力,也使得剧本的呈现更具生活质感与时代风貌。他们用清新的艺术语汇,质朴的叙事手法,呈现出情感上的尊崇,削减了工业题材的硬度,以爱国情、亲情、友情等增加人物的柔情。对真实细节的重点挖掘与呈现,给听众以强烈的真实感和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剧本十易其稿,反复锤炼打磨,字斟句酌,最终树立起了鲜活的人物形象,给听众以普遍、强烈的情感共鸣。

愿这部以礼赞人民、讴歌时代为宏大精神内核的广播剧,成为中国广播剧工业题材的新坐标。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