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起真实的力量
 拾起真实的力量
2021-10-2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钟的

曾几何时,以高成本制作和流量明星加持的仙侠、魔幻、穿越题材作品,长期“置顶”热播剧排行榜,尽管此类题材能以雄奇的想象和精美的画风吸引部分观众,但更多人还是渴望接地气的创作。今年以来,观众欣喜地发现,一批现实主义题材力作相继登上“热搜”,各类影视剧排行榜出现新气象。

《扫黑风暴》《我在他乡挺好的》《理想之城》……在近期热播的剧单上,人们看到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复杂艰巨、北漂都市青年的理想与奋斗、暗流涌动的职场生活。这些影视作品的取材,要么与目标受众的日常体验无比贴近,要么是关系到重大公共利益的社会议题,人们在作品中既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也发现剧中人物说出了自己想说而未能说出的话。

影视剧以真实力量吸引人,不光需要精心选择社会关注、反映观众“痛点”的题材,更考验主创人员、演职人员下沉创作的决心和能力。作品光有概念和“骨架”,缺乏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演绎,再吸引人的题材也可能“拍砸”。现实题材影视剧不能编造一个“悬浮”的世界,“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都取自真实,才是正确的创作理念。

例如,针对影视片过度渲染、“美图”“美颜”泛滥的问题,有导演就在创作中提出现实主义首先要“写实”,主要演员的妆容、着装“土”一点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符合其扮演的社会角色和职业身份。明明是个“职场小白”,却仿佛“开了金手指”,什么业务难题都迎刃而解,租住的房子还动辄大平层、大套间,这不符合生活的真实。

同理,文艺创作格调上升,不在于一味美化主角形象气质。任何人都有性格缺陷的一面,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离不开对人物多元性的展示。在电视剧《扫黑风暴》中,主要人物李成阳从对专案组充满怀疑与不信任,到充分感受到有关部门扫黑除恶的决心,就经历了试探和反复的过程。现实中,没有至臻至美的孤胆偶像,只有不断砥砺自我的平民英雄。

主创人员让观众产生共情和代入感,基于对角色和故事的准确把握。在职业题材作品中,诸如医生、记者、警察等高频度出现的职业,需要创作者扎实调研,通过访谈、职业体验等方式与从业者或人物原型进行深入交流。某种程度而言,影视作品对公众的影响甚至超过新闻报道,如果作品本身对相关职业的理解存在偏见,观众也可能受到误导。

“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毫无保留地表达了真实的可贵。当然,文艺创作基于现实而高于现实,是现实凝练的表达和戏剧化输出。一味照搬现实事件而毫不加以修饰处理,这种平铺直叙也难免让人感到乏味与平淡。只有真实与虚构相互碰撞,彼此激发灵感,艺术创作的水平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