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越繁荣越需冷静思考
 舞剧,越繁荣越需冷静思考
2023-06-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张婷
民族舞剧《红楼梦》剧照。祖忠人 摄

近几年,全国舞剧市场渐盛,数量逐年递增,多种题材百花齐放。5月31日至6月21日,在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终评舞台上,《热血当歌》《运·河》《深AI你》《门》《旗帜》《曹雪芹》《绝对考验》《红楼梦》8部舞剧作品精彩上演。

随着观众对舞剧关注度的提升,业界对舞剧创作的期许也越来越高。爆款、一票难求……但繁荣当中也应有忧思。本届评奖期间举办的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研讨会上,诸多专家提醒,舞剧市场“井喷”之后,是否能给出高质量的作品?是否能够做到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搞创作,而不是一拥而上?这是对所有文艺院团和创作者的考验,需要整个行业冷静思考。

“读懂生活和土地,不仅是采风的概念,而要深入生活”

本届评奖中,红色题材作品震撼人心。舞剧《热血当歌》讲述了热血青年田汉、聂耳、安娥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用文艺为劳苦大众和抗日救亡发声,最终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芭蕾舞剧《旗帜》以1927年广州起义为蓝本,以芭蕾语汇生动再现了革命先烈们为人民解放而战的恢弘历史画卷。舞剧《绝对考验》以红岩传奇女英烈张露萍为人物原型进行创作,塑造了一个闪耀人性光辉和信仰力量的舞台艺术形象。

当下,舞剧创作成果令人鼓舞,然而缺乏被广泛认可的高峰之作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坦言:“据我观察,一年几十部的舞剧创作数量,令人惊讶。然而真正能够经得起人民欢迎、专家点赞、市场检验的作品,并不多。尤其是现实题材舞剧创作,这需要创作者持之以恒地深入生活,下大功夫解决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二重关口,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如何克服舞剧艺术创作急功近利的思想?大庆市文联名誉主席、一级编导王举认为,编导、导演在创作时要把握几个“读懂”:读懂党,读懂中国,读懂时代,读懂生活,读懂土地。如此,才能精准定位作品的最高立意与精神坐标,才能用作品给观众以精神洗礼。“读懂生活,读懂土地,我觉得不仅是采风的概念,而是深入生活。”他回忆,20世纪80年代,他用了4年的时间深入大庆油田钻井前线体验生活,后来才创作出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我国首部工业题材舞蹈诗剧《大荒的太阳》,“当时有一天,我在井上,听说大暴雨要来了,赶紧往屋里跑。当雨倾盆而至时,我却看见,一个个石油工人脱了个精光,纷纷奔雨里去了。他们说,一个月没有洗澡了……石油工人的生活异常艰苦,却没一个人掉队,这就是铁人精神。只有一头扎进生活,才能领悟真谛,找到创作精神坐标,然后用舞蹈诠释出来,去感染观众。”

“用拧螺丝的方式来搞艺术创作,这只能叫行活”

较之过去,模式化、形式大于内容、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少了,在样式、风格、手段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的作品多了。本届评奖中,舞剧《运·河》用当代的舞蹈语汇、极具跨度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运河两岸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舞剧《门》以唐代名画《捣练图》为引子、以散点透视法构建了互有联系的板块结构,借助舞蹈语言生动地再现长安城108坊的社会图景。《深AI你》是国内首部以人工智能为题材的舞剧,它以崭新的舞蹈语汇将AI独有的气质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是中国舞剧领域的一次全新尝试。

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罗斌表示,我们当然要为中国舞剧艺术的方兴未艾而鼓舞欢呼。在今天的世界舞剧范畴内,中国舞剧已经走出了不同于西方的舞剧路径和历史阶段,一直在坚持自己方式,这是老百姓喜欢,也是我们的文化建设所需要的。由于中国舞剧的发展因其产量巨大、时间较短,走到当下的时间节点,整个行业需要反思和梳理,要提高对中国舞剧的理解和认识。创作者要思考,中国舞剧如何生成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样式。“如果舞剧创作者不给思考留空间、留时间,而用工业生产拧螺丝的方式来搞艺术创作,这只能叫行活,你也已经不是艺术家了。”

中国舞协副主席、一级编剧赵明表示,当下,如何建立中国舞剧语言的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中国舞剧走出国门,我们身体的表达、肢体的语言体系,是不是有典型的中国符号?能否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气派、中国风范?我们需要用更为有标识度、更有中国化的舞剧语言,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

如何提升舞剧创作的艺术性?火箭军政治工作部原文工团副团长兼创作室主任、书记、一级编剧余大鸣表示,从选材的那一刻起,编导就要思考这部舞剧语言的确立,不仅要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还要有音乐形象的准确性。如此,才能创作出不同的舞蹈形式、舞蹈风格、人物形象,让舞剧作品拥有千姿百态的艺术美。

要尊重和遵循艺术规律,舞剧创作不能“超速”

看舞剧,而今也成为人们奔赴一座城的理由。本届评奖中的民族舞剧《红楼梦》和另一部以《红楼梦》为题材的舞剧《曹雪芹》,吸引着各地观众来上海观看。《热血当歌》的购票者85%都是年轻人。《红楼梦》加演3场,仍一票难求。如何抓住舞剧热潮,用高质量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需创作者在尊重和遵循艺术规律的前提下,潜心学习、勇敢探索和精心打磨。

要尊重、遵循艺术规律,意味着不能急功近利。“我觉得,中国舞剧创作目前有些‘超速’了。一些编导一年可以做四五部舞剧。怎么做呢?听说,是先把舞蹈整个编完,再找音乐去填空。这是不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广东省舞蹈家协会顾问、舞蹈创作委员会主任、一级编导文祯亚表示。同时,他指出,不少舞剧最终呈现效果不理想,其最大的遗憾和缺陷就是舞台合成不够。“舞剧辛辛苦苦排了一两个月,仅用三五天合成,就演出了。粗制滥造、效果不佳。”

现实题材舞剧创作,要建立作品与现实的勾连和关照。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创作中心二级编导韩真介绍,舞剧《只此青绿》也极具现实意义,很多观众看完都会想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诗句,是作品唤醒了他们刻在骨子里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想,现在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每天都在接受这个时代的大量信息。所以,舞剧作品想要与当代观众建立起良好互动,其创作者应该多元化地去学习,不断地吸收和接纳,只有这样才不会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仅仅去谈舞本身,才能创作出与年轻观众产生共鸣的舞剧作品。”

优秀的舞剧作品离不开塑造鲜明深刻的人物形象。上海歌舞团副团长、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直言,舞剧表演千万不要只是在表演情绪,而是要建立生活。在她看来,建立生活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真实的生活,一方面是指在舞台上建立的生活,“我认为,舞剧演员所追求的真实,是一种高级的克制与松弛感,本质上是一种刻意追求下的随性的状态。刻意追求是理性的,表演又是感性的,所以要求演员既要高度的理性,又充满着感性。当演出一开始,大幕拉开,我们不需要讲一个字,不用向观众介绍,观众就相信舞台上的一切都是真的。这个挺难,要做到角色、人物真正合二为一,这是一种境界,也可以说是一种修行。”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