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让人们看见这些舞蹈就看见了黄河!”
 “我想让人们看见这些舞蹈就看见了黄河!”
2023-07-12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乔燕冰

九曲黄河,奔流泱泱大国血脉;万里逐浪,激荡巍巍中华精魂。7月1日至2日,在中国共产党迎来102周年华诞之际,作为2023首届“天桥舞蹈演出季”参演剧目,由著名导演张继钢倾力打造、山西演艺集团出品、山西省歌舞剧院演出的舞蹈史诗《黄河》首次赴京,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倾情上演,以恢弘的篇章、磅礴的气象,向党的生日诚挚献礼。

如同演出开篇和结束的舞台上,无论是“直挂云帆”尽展黄河意象的大幕上《黄河》巨幅海报中编剧、总导演张继钢沉思的剪影,还是一束追光中张继钢走向台前向观众致敬,都会感受到这位创作者着眼当下又追怀旷远的思考,和他冷静外表下内心的澎湃。而这些,均在其创作中铿锵呈现出来——

舞蹈史诗《黄河》剧照 山西省歌舞剧院提供

读懂一条河,书写一部万年史诗

古老的黄河,孕育中华文明,哺育中华儿女。对于深邃浩荡、绵延奔涌的人类文明摇篮、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如何用舞蹈艺术翻卷出黄河的史诗底蕴?阔别30余年,为“母团”山西省歌舞剧院再次创作,选择聚焦“黄河”,作为编剧、总导演的张继钢要面对的,是跨越时空,迈出地域,艺术的、文化的、哲学的、精神的无限厚重的命题。

虽然此前,张继钢很多作品都与黄河有关,如《黄河儿女情》(合作创作)以及《俺从黄河来》《黄土黄》《黄河不会忘记》《黄河人》等。他说:“此类作品主要是写人,大多与地域风情或民族情感有关,但直面‘黄河’却是第一次。在创作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这一题材的重大和宏伟,越来越感受到这一题材带给我的艰巨和沉重。”张继钢介绍,相较他以往导演过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黄河”的时间跨度最长,内容包罗万象,拥有最大量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最浩瀚的惊天动地的历史,这样的黄河怎么写?这样的黄河怎样用舞蹈来叙述?

审慎思索,他得出答案——

“面对史诗只能如此:把视觉拉远,让情感走近!须——更深沉的情感表达,更概括的历史陈述,更丰富的视像呈现,更诗化的美学意味!”

张继钢介绍,以舞蹈叙述“黄河”,天然地与“庄严”联系在一起。就史诗而言,一些关键词始终警醒着他,如“黄河文明”“繁衍生息”“同宗同脉”“战争与和平”“继往开来”等;就舞蹈艺术而言,也有一些关键词镌刻在他的脑海,如“舞蹈的本体”“叙事与抒情”“具象与抽象”等。

于是,我们看到了,作品以《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入海流》三个乐章结构全篇:取自唐代诗人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通过《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摇篮曲》《上河》《拽着黄河走》四个部分,展示始于远古洪荒,回望人类地平线上古黄河与人类童年的相伴相依,黄河文明演进之于初萌人类的生命交融,黄河儿女迎接大自然挑战的生命意识的第一乐章;选自李白《将进酒》豪放诗篇的浪漫意象,以《黄河大合唱》为基础,选择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部分段落,以《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四支舞蹈书写抗日战争,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抵御外强侵略英雄气概的第二乐章;节取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由《红绸舞黄河》《黄河滩》《黄河追梦人》《船歌》四部分,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进的第三乐章……在“生命之河,英雄之河,精神之河”立意中,以宏阔的视野和独特的叙事手段,一部人类文明的进步史、中华民族的精神史、新中国成长的奋斗史在舞台上铺展开来。

“我想让人们看见这些舞蹈就看见了黄河!让每个人都能走近这条河,注视她、亲近她,并向她诉说想说的一切……”张继钢这样说。

7月1日拍摄的《黄河》演出现场。邹红 摄

始于一只船,实现一次艺术远征

“船说:我在这河上已漂泊了近万年,原先的名字,叫独木舟。这河叫黄河,据说它已流了一百多万年了。我的主人叫中国,他们是这黄河的子民……”浑厚顿挫的画外音,吟诵出一个民族的心语,也统领起作品的每个篇章——作品以“船”的视角,鸟瞰文明演进和精神脉动,亦由“船”的言说勾勒出舞蹈史诗《黄河》的结构骨架。

“‘黄河’这一宏大题材和‘舞蹈’这一抽象体裁需要一个叙述者,换句话说,舞蹈史诗需要找到一个代言。那么,谁能说黄河的史呢?找来找去,最终找到了‘船’。‘船’是舞蹈史诗的讲述者和代言人,是‘船在说’,是‘船’在讲述黄河的故事。”张继钢如是分享其创作思路。

始于这只船,黄河的故事要如何更好、更新、更有力地诉说?张继钢说,“舞蹈史诗《黄河》,是我们团队的一次艺术远征!”

“观念的黄河、音乐的黄河、美术的黄河、舞蹈的黄河”,这或许是张继钢领军此次“艺术远征”沿途创造设立的路标。在他看来,《黄河》的“物质对应”是水、“精神对应”是人,虚实之间才有意象万千。那么,出路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

有如褪去外在衣装负累而直呈肌肤骨胳的舞者,以原始的赤祼和朴素的舞蹈,回溯人类本真,回归艺术本体,舞者自然舞动中闪现着身体语言中的民族文化基因,却也超越自我,彰显出跨越种族的人类艺术共通的精神旨归。而这样的呈现,正是张继钢创作思路的现实兑现——“简化情节,强化情感;淡化地域,强化国际;弱化具象,强化象征,使作品内涵更丰富。”

舞台上,音乐、雕塑、油画、中国画和行为艺术等多重元素交织,艺术边界的模糊,中西文化的互鉴,传统哲学的思考,色彩美学的运用等,似与舞蹈无关,又与舞蹈融通,试图在浑然一体的身体和舞台呈现中,构造出关涉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从古至今的意义世界。

“我想看见‘黄河’!在看不见边界的音乐里看见黄河!我想看见‘舞蹈’!在什么也没有的舞台上看见‘结实’的舞蹈!”原于这样的渴望,张继钢在作品中探寻着身体与周遭、舞蹈与自然的多重可能。而他在创作中所追求和实践的交响编舞,则在探寻和平衡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水和人的关系、美术和人体的关系,以及光和人的关系、行为艺术和舞蹈艺术的关系,但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人和人体的关系,从而形成交响的气象。

并且,在创作中,潜藏着他对于舞蹈本体的思考与实践。 “舞蹈仅有神神秘秘的行为是不够的,时间长了会让人觉着在装神弄鬼。许多国际上很有影响的所谓‘戏剧舞蹈’就是如此,戏剧性似有非有,舞蹈干脆没有,看完以后总觉着空洞。有时,我甚至怀疑编舞者究竟会不会跳舞,因为我实在看不见舞蹈。我要坚守‘舞蹈戏剧’这一创作理念,正像以往我创作的双人舞《元宵夜》《走出荒原》、独舞与群舞《一个扭秧歌的人》、东北舞蹈剧《好大的风》、群舞《英雄》《哭泣的鸽子》等一样。无论怎么说,舞蹈就是舞蹈!”

7月1日拍摄的《黄河》演出现场。邹红 摄

活用一块布,激活一方舞台无限可能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

放大古称“浊河”的黄河之“黄”,突显“泥”之意象,是张继钢创作中的大胆突破。“在泥里舞蹈”,遂成为刷新观众对于舞蹈与舞台艺术的认知、毫无悬念为人称道的创意点。而其所创造出的舞蹈的“泥塑”之感,也似乎将被誉为“流动的雕塑”的舞蹈艺术推向一种极致。

毋庸质疑,如果说泥的运用是该创作的亮眼笔法,那么,布的运用则堪为不断创造该作品高光时刻的核心依托——

“这回我要当一次舞台美术设计了,因为简单,就是一块布。”张继钢介绍,“就舞台艺术而言,搞艺术的人一听黄河就会想到水,或LED,或投影,或绸子,或者干脆在舞台上放置真的水。我觉得这些都不好,要么过于写实,要么前人用过。这块布太好了!赋予它灵性,种种意象就会向你走来,在《黄河滩》里,黄河与黄土地的转换实在是太妙了!河水、河滩、河沟,黄土地、黄土梁,都是让演员摆弄出来的,很可爱!人体和物体的转换也是乐趣无穷!”活用一块布,激活了一方舞台无限可能,张继钢带领创排团队沉醉于无边的艺术探索与实现中。

这样的高妙创意,得来却是偶然。“那时在工作室,我和谷亮亮导演说《黄河》,异想天开地抓着阳台纱帘说:‘把布拉斜,让演员从高处滑下来!’今天实验,想法成立!使我一夜难眠!再试验,发现演员还能上去……我想要不断地试,一定还有……还有……”

的确“还有”。一块布,因创意的注入被赋予无限可能——在灯光和投影的加持下,一块从天而降的巨型幕布,或倾泻而下,或逆流而上;一块覆盖整个舞台的褶皱薄布,或波光粼粼,或汹涌澎湃……可以“拽着黄河走”,可以拉出《黄河船夫曲》,可以同奏《保卫黄河》,可以共舞《红绸舞黄河》;不同的乐章、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叙事、不同的情绪,舞者以情感为核心、肢体为媒介,布上起舞翻腾、布沿悬晃抖落、布中缠绕裹身,与黄河命运牵绊的喜怒悲欢、荣辱得失、抗争奋进,都在这块布营造的多维空间和构建起的万千视象、多重面相之间,变幻展现着。

由是,作为编导所追求的整体性、交响性、史诗感、节奏感,及其传递的思想精神,奔涌于布上布下,也翻滚于舞台乃至剧场内外……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