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花”因何在山西临汾盛放
 “小梅花”因何在山西临汾盛放
2023-11-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朱萌 祁海荣
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戏曲专业师生同台表演蒲剧特技。苏亚兵 摄

“小梅花奖”源自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创办于1997年。山西临汾自2002年首次参赛以来,75朵“小梅花”接连盛放,让山西临汾成为“中国戏曲梅花之乡”。

目前,临汾“小梅花”中,59人来自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16人来自临汾市可幻·戈登斯顿学校。

“小梅花”因何在临汾朵朵盛放?追溯其历史就会发现,临汾曾是戏曲创作和演出重镇。数百年间,蒲州梆子、晋南眉户、曲沃碗碗腔、洪洞道情等剧种的戏曲大家、名角层出不穷。

深厚的爱戏氛围、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临汾培养戏曲接班人的基础。临汾市文化和旅游局留存的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摸索出一套培养戏曲人才的经验。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临汾每相隔20年就成立一个青年团,“十年一个小周期,二十年一个大周期”的经验得到不断总结,逐渐形成了现今临汾戏曲人才的培养模式。

作为“摘梅大户”,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是全市唯一承担戏曲人才基础培养的中专学校。多年来,学校采取“教、学、演、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因材施教,运用以戏带功、以赛带功的方式,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戏曲人才的培养质量。

学校里,全国百名优秀戏曲教师荣誉获得者、学科带头人黄志群牵头,建成了跷功、帽翅、翎子、幡子、吐火等特技传承工作室,均由在校教师传艺授课;与洪洞县人民政府、洪洞县道情文化研究会合作建起洪洞道情培训基地。

通过“校团合作”,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和临汾蒲剧院联合创办了定向班,“量体裁衣”安排师资,“因材施教”开发实用教材。同时,快速打通了课堂与舞台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戏曲名家工作室等方式,口传心授,让“好苗子”在经典剧目传承中得到历练和提升。

可幻·戈登斯顿学校是一所集小学、初中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作为培养戏曲人才的“后起之秀”,从2019年至今摘得16朵“小梅花”。据了解,2014年起,该校将戏曲课程作为必修课引入校园,覆盖全校六个年级的全体学生,并聘请了市艺校、市蒲剧团、小梅花剧团的专业戏曲教师和演员为学生授课,研发适合小学生的戏曲课程体系。

课间活动里,学校创排的“戏曲广播体操”把戏曲程式化动作融入学生健身理念。不仅如此,学校针对具有戏曲学习潜质的学生,组织成立了80人的“可幻少儿戏曲团”,通过戏曲演出、戏曲教育、戏曲实践等措施,创造出了特色鲜明的“可幻经验”。

比起数量,获奖之后,这批人才的流向和专业戏曲教育才是重中之重。

对此,作为专业艺术院校的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积极探寻学生的长效培养之路,狠抓文化课学习,为学生的艺术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与本科院校运城学院建立对口直通联合培养模式;与中国戏曲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该院生源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而对于被授予“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培训基地”称号的可幻·戈登斯顿学校,足以让人们对临汾戏曲的未来多一份期待。

近年来,临汾市出台《关于临汾市戏曲传承发展振兴的实施意见》等政策,通过“戏曲精品展演”“戏曲知识进课堂”“青少年戏曲大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大、中、小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临汾市戏曲人才的现状基本上老、中、青梯队稳固。”临汾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科科长祁海荣告诉记者,梁静、程雅琨、周赢等一批最早的“小梅花”如今已成为临汾市戏曲院团的中坚力量。

前不久,临汾市12朵“大梅花”及75朵“小梅花”亮相第二届蒲剧艺术周开幕式。青年演员梁静《火凤凰》入选“青年戏曲人才展演”专场演出并参加了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青年演员程雅琨被授予“2023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表演艺术传承英才”荣誉……“小梅花”正在此盛放,芳香四溢!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