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装博物馆:抖袖回眸 霓裳翻飞
 戏装博物馆:抖袖回眸 霓裳翻飞
2024-04-14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毕晶晶

“一悲一喜一抖袖,一颦一笑一回眸”,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的惊艳,离不开戏服的衬托。如果说戏服是穿在人身上的故事,那么舞台上的世间百态、离合悲欢,从一套套颜色鲜艳、花样各异的戏服中就能窥知一二。在晋源区新晋祠路奉宣街上,就隐藏着这样一处“小众”博物馆——戏装博物馆。馆长高师是山西省晋剧院的一名武旦,如今的她虽然没有继续活跃在舞台上,却仍努力为戏曲的传承尽一份力量。

博物馆占地面积为260平方米,中间的厅堂内按照八仙桌、太师椅、条案陈设布局,旁边的案桌上陈列着“梅派”凤冠、晋剧《打金枝》中的女过桥。“‘过桥’其实指的就是演员头上的头戴。”高师边拿起“过桥”边介绍,“原来老手艺人用的是点翠工艺,那是用翠鸟的蓝色羽毛镶嵌在头戴上。现在这样的工艺已经变成了‘点绸’,虽然‘点绸’不如点翠矜贵,但制作工艺却依然繁复。师傅们都是用镊子轻轻夹起一片蓝色绸子,背面点上胶水,仔细地粘在底座上。”

展厅里,陈列着高师近10年来收藏的众多经典剧目中的200余件戏装,一件件精美的戏服色彩艳丽、风格各异让人目不暇接。除了裙袄、斗篷、开氅、云肩外,还有头戴、靴鞋、化妆用具等。她坦言,对戏服收藏的兴趣源于自己对戏曲艺术的挚爱。“因为每一件戏服都有它的故事和价值,讲述着舞台艺术的传承,也展现了历史文化的变迁。”   

戏服行当里有句话,“宁穿破,不穿错。”戏曲人物造型同戏曲表演、音乐一样,在服装上则有一定的穿戴规制。看见龙袍就知道是皇帝,看见蟒袍就知道是大臣,剧中人物一出场,观众就能对这个人物的社会地位、生活境遇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你看,这件八卦衣中间有太极图,专门用于塑造足智多谋的人物。所以看到八卦衣首先想到的就是诸葛亮的形象。这也是戏服的独有魅力,演员不用张嘴,观众就可以通过戏服识别角色人物的信息。”谈起她最得意的宝贝,高师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这件八卦衣有60多年的历史了,上面的字纹都是老师傅运用平金绣的手法用金线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即使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颜色依然光彩亮丽。”

“这红色斗篷是戏曲中昭君出塞的‘标配’。这件戏服同样是出自上世纪60年代,因为时间太久了,上面白色的风毛是我收回来后新换的,大红色斗篷配白色风毛,红白对比色彩很是靓丽。”高师说,游客来到这里不仅可以了解戏装文化,更可以扮上自己熟悉的戏曲人物,化个妆拍个照,来一次专业戏曲化妆造型摄影体验,体验戏曲魅力。“身披红色斗篷,怀抱琵琶的王昭君形象大家都很熟悉,这件戏服也成为了很多朋友在这里体验的首选。”

在隔壁的化妆间,高师还展示了“贴片子”前鬓发的准备工序。“这是类似古人用的一种‘发胶’,把榆树皮刨成薄薄的刨花,用开水泡后制成这种黏黏的‘胶’,梳在头发上就可以定型,最后用篦子刮平。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技术,天然又环保,对皮肤的刺激也最小。”

穿上戏服,扮上角儿,在老师的手把手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通过身段、唱腔、扮相,感受一次别样的戏曲体验。

如今,高师还开办了“水镜台戏曲艺术团”,她既在教课中传承剧曲,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戏装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剧曲文化,特别是晋剧老八本剧目。“戏服不只是传统,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美学。我想让大家知道戏曲演员如何化妆、穿戴,如何把握人物神韵,最好能让年轻人喜欢戏曲,学习戏曲。”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