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从四对范畴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问题旨向

2024-04-26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潘娜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范畴并系统阐述其科学内涵、实践要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课题,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从学理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有突出的问题旨向,我们必须理解好、处理好其中的多对关系: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守正与创新、虚拟与现实,以科学回答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正确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即古与今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饱含着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现代化的许多真知灼见。

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珍视传统文化的独到价值、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的千淘万漉而绵延赓续至今。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文明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要辩证地看待和对待传统文化的优点和缺点、优势和劣势。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这是我国的独特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另一方面,传统不可弃若敝帚,但赓续传统并非简单延续传统,而是在保持优秀特质的基础上实现古与今的有机结合、深度衔接,既不能以今非古、厚今薄古,也不能以古非今、厚古薄今,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实现古今结合的关键性路径。创造、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所在。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才能走进现代、走向世界。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伟大实践,给文化创造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我们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赋予新的意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并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总之,假若对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独到价值、独特优势视而不见,就必然会把传统和落后划等号、把传统和现代简单对立,从而陷入形而上学的窠臼以及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自卑的泥沼不能自拔。只有既向后看、善于承继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又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趋向,才能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路中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飞跃。

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多维、更广泛、更深入,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更全面。由于民族特质、文化根脉、思维范式、历史结构等的差异,每个国家的文化必有其自身的自主性、特殊性、差别性,如何有效处理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如何既力戒崇洋媚外的文化“拿来主义”又规避盲目自大的文化心理,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难以回避的棘手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对这个议题作出了辩证回答和科学回应。

一方面,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标识和独到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也必然会提出基于中国自身逻辑的原创性概念、理论、体系。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因此,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着力提出体现中国立场、展现中国智慧、彰显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又是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包容不同样态的文化,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路径。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

正确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对于正确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到,坚持守正创新,前提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指导地位,贯穿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诸环节、众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根本支撑,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有力保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生搬硬套外国制度模式。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体现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历史表明,思想舆论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必然会被其他思想侵蚀。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舆论领域分为红色、灰色、黑色“三个地带”,并强调对不同地带采取不同策略对待: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这一区分,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供了重要方略。

坚持守正创新,还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可见,文化的多种样态是一定社会中处于不同经济政治地位的人们基于不同生活经历而在思想观念方面所形成的差异性的呈露形态,体现了人们生活世界的多样性、多向度,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因而,对于文化的多元化生长情势,应辩证地看,辨清其良莠。因此,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既要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也要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

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总体样态和发展格局意义重大。二者结合得越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合力就越大,活力就愈彰。

正确把握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在21世纪的中国,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互促互进、共生共存。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给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能否处理好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关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局。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并对此提出一系列开创性的战略、理路、原则、政策。

一方面,按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要求,我们必须从党长期执政的战略高度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及其治理。当今世界,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能不能适应和引领互联网发展,成为决定大国兴衰的关键要素之一。世界各大国均把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围绕网络空间发展主导权、制网权的争夺日趋激烈,当今世界,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得网络者得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针对有些人企图让互联网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变量,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要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的要求。

另一方面,按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伴随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出现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融合不是简单嫁接,而是要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一体化有机融合的形态。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体”,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用”,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和要求。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拓展而不断丰富。通过以上各对关系的深入理解,有助于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