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写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2周年之际

2024-05-29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杜学文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光辉文献之中。“讲话”充分肯定了“五四”以来新文艺的成就,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经典篇章,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文艺创作理论的系统化总结,开辟了中国文艺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和中国文艺的发展现状出发,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新文艺的方向、方法与责任,解决了文艺创作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最为困难的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抗战接近着胜利,但又有极端的困难,是“黎明前的黑暗”。从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后,已无力发动战略进攻。随着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渐严重,坚持在敌后战场抗战的八路军与新四军成为日军打击的主要对象。日军制定“治安肃正计划”,实行军事、经济、文化、特务一体的“总战力”,组织了一系列的围攻、扫荡及强化治安运动。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制造了“晋西事变”“皖南事变”等针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倒行逆施。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经济困难,给养严重缺乏。而大量来到根据地的人员,思想复杂,情况多样。特别是在文艺界存在着许多脱离实际的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主观主义与教条主义思想,以及对抗日战争的现实缺乏正确认识的思想。党中央一方面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把发展抗日的革命文化运动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陆续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青年干部训练班、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以及新华社、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及各类剧团等一系列文化新闻科技机构。另一方面开展整风运动,围绕怎样从实际出发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样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怎样对待党的历史中的重大问题等开展了大讨论。通过整风,在全党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使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深入人心。文艺界通过学习文件,召开座谈会,开展谈心与讨论,特别是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抗日战争时期文艺面临的重大问题、主要任务,解决了一系列的思想、理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中国新文艺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文学艺术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既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发展,也是针对抗日战争条件下中国新文艺发展若干现实问题的理论总结,阐明了革命文艺的地位与意义,指出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阐释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和如何为的问题,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明确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阐释了文艺创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在进一步明确了这些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讲话”也特别强调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情感问题、典型化问题、标准问题、学习问题、团结问题、效果问题、新人物新世界的描写问题,以及普及与提高的问题、继承与借鉴的问题,光明与黑暗的问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问题等。“讲话”明确指出,相信同志们一定能够改造自己和自己作品的面貌,一定能够创造出许多为人民大众热烈欢迎的优秀的作品,一定能够把革命根据地的文艺运动和全中国的文艺运动推进到一个光辉的新阶段。

“讲话”的根本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体现,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现实表达,是科学的方法论与世界观的生动运用。从文艺的价值论来看,“讲话”强调人民立场,强调文艺事业是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能简单机械地把文艺与社会生活剥离开来,孤立静止地看待文艺;从文艺的创作论来看,强调作家艺术家的个人修养,以及社会生活对创作的重要作用,把文艺创作与时代精神、社会要求统一起来。既重视客观社会存在对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影响,更重视文艺作品对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作用;既强调作家艺术家要向社会学习,向人民学习,更强调文艺作品要具有引领社会风尚、审美取向的积极功用。在讨论文艺创作一般规律的同时,重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艺创作的特殊性,闪射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各地进行了传达贯彻。1943年10月,“讲话”首次在《解放日报》全文发表,各根据地进行了认真学习,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此前,已有很多关于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讨论。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艺作品脱离现实、脱离群众,文人化、圈子化,不被大众接受的问题。山西各根据地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赵树理等人甚至组建了“通俗文艺研究会”,着力推进文艺的大众化。“讲话”发表后,赵树理感到自己得到了“承认”。1943年,他的小说《小二黑结婚》发表,立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之后又陆续创作了《李有才板话》《孟祥英翻身》等密切关注现实,表现普通农民觉醒、进步的作品。稍后,出现了诗歌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戏剧如《白毛女》《夫妻识字》《兄妹开荒》,以及“街头诗”运动、新版画运动等。根据地的作家艺术家兴起了“到群众中去”的热潮。

全面抗战爆发后,各地作家艺术家纷纷进入抗敌前线,开展文化工作与慰问活动。他们深入前线,参加战斗,创作了大量的表现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保家卫国的优秀作品。如《我看见了八路军》《北方》,以及《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太行山上》等。总体来看,这一时期中国新文艺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在完成了对旧文艺的革命之后,实现了民族化、大众化。对现实的关注、民众的描写,以及表现手法的转变等都与中国社会、中华审美的联系更为密切。中国新文艺逐渐形成了富有时代特征的审美范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创造力。《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审美的理论基石。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探索从未止步。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文化与文艺领域的理论建设不断推进。毛泽东同志先后发表了一系列论述文艺创作的讲话。如《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特别是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成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主导方针。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特别就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学习借鉴国外文化有用成分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论述。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强调文艺要为建设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特别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党的文艺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阶段进一步完善。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步伐不断加快。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条件与能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中华文化也显现出新的繁荣景象。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论述了文化与文艺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发展繁荣中华文化的诸多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与文艺理论建设的新贡献。

针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文化的繁荣兴盛作为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这一论述深刻地界定了“民族复兴”的意义——不仅仅是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兴盛,同时也包含着科技、文化等软实力的兴盛。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或缺,明确了文化在社会发展、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功用,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是古人所说的“修文德以来之”。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而优秀的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这些论述深刻地把文化文艺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明确地指出了国家命运与人的精神情感世界的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在新时代的生动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时,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作品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一切文艺工作者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习近平总书记还精辟论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反复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与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个结合”的论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也正由此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全面论述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敬礼就是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就成为我们面临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还就文艺创作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进行了论述。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问题,文艺创作与人民群众、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借鉴与继承的问题,创作与批评的问题,作品的衡量标准与衡量方法的问题,以及传播与竞争的问题,文艺工作者的修养问题,加强对文艺工作的组织领导问题等等。这些论述涉及面广泛,现实针对性很强,具有极为重要的引领意义,构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建设与文艺创作的理论指南。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形态。在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经历了由古典形态向传统形态的自觉转化,使我们的文明能够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生发出新的更具创造力的生命活力,历尽劫难而不死,创新转化而新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追求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一代又一代先贤英杰为此殚精竭虑,舍生忘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地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随着国家建设的快速发展,文化建设也显现出蓬勃旺盛的态势。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发展后劲越来越强。正如恩格斯在论述文艺复兴时所言,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样的“巨人”并不是指其外在的实力,而是基于社会进步基础之上的精神、情感,以及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的思想、情感、精神世界,乃至于对时代的深刻表达,将成为我们民族复兴进程中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擎旗者、举火者、领棒者。他们将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前行的人们送上光亮,激励人们团结、奋斗、胜利,为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而奋斗。

目前,我们面临着文明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机遇,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过程。在实现中华文明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的进程中,文化文艺的力量极为重要,不可或缺。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深刻领会、认真把握党的文艺理论的精髓,并转化为实际行动;要创作更加优秀的文艺作品,在高原之上奋力攀登高峰,为时代创作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提供精神引领、情感激励与审美方式;要努力丰富提升自己,巩固壮大立场坚定、导向正确、艺术精良的人才队伍,不断涌现优秀的创作人才、时代的标志性人才,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