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以戏剧之美育人,以剧场之力筑梦 ——第九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之我见

2024-12-02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陈超
演员在后台化妆
京剧《盗仙草》剧组走进校园
原创话剧《情观红楼梦》剧照

作为“以美育人”的重要载体,戏剧已成为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面向全国校园、以学生为主体的全国性重要戏剧活动——第九届中国校园戏剧节近日在四川成都顺利举行。本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实现参演学生各年龄段全覆盖的同时,参评剧目也涵盖话剧、戏曲、音乐剧、舞剧、儿童剧、实验戏剧等多种表现样式,充分展现新时代校园戏剧文化的多元魅力和时代气象,令人欣喜。

本届校园戏剧节报送的143部大戏剧目皆是从全国各大中小院校中孕育而出的用心之作,无论是题材选择、主题立意、叙事策略还是舞台呈现上都可圈可点。笔者从中感受到莘莘学子通过戏剧创作对人生、社会与世界的独特思考。

异彩纷呈的舞台创作

对经典文本的当代诠释。北京大学的话剧《情观红楼梦》以当代青年的眼光透视文学名著《红楼梦》,赋予古典文本以全新阐释,为“红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南京大学的话剧《维特》同样别具匠心,学生们以自编自演的热忱,集体化身“维特”,在《少年维特的烦恼》问世250周年这一特殊节点,重启对经典的深度叩问。值得一提的是,两部作品都脱胎于高校的“戏剧构作”课程。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文学品读、人物阐释、剧本创作、排练演出等阶段,在有限的创排条件下,完成了对经典文本的当代性阐释和独具匠心的创造性转化,以“互文+拼贴”的方式,将人物和情节精巧地编织在一起,使其铺展在极简的舞台上,构建出意蕴无限的舞台意象空间,令人眼前一亮。

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照。清华大学的话剧《别出新裁》聚焦职场文化,通过展现剧中人物的一次次“选择”,来反映每个普通职场人的喜怒悲欢。重庆移通学院的话剧《大海呀!是我呀!》讲述了追寻和认可自我的故事。当人们在繁杂琐碎的日常生活渐渐磨灭理想和棱角时,不妨再次倾听内心的声音,活出更真实的自我。这类作品聚焦青年之所想,通过一双双发现的眼睛,反映高校青年学子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问。

对校园戏剧的先锋探索。深圳大学原创实验戏剧《寂静的彼岸》探讨了科技发展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关系。作品通过运用多媒体、科技装置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探索了戏剧舞台表达的新路径。这种集成创新不仅增强了舞台表现力,也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观剧体验。上海大学的话剧《出生前计划书》则在叙事视角上对如何呈现“一个关于生命意义的故事”做了有意思的探索。作品以各式各样的“人生计划书”为引,展现人生旅途上的无数人间冷暖,在“遗忘”与“轮回”的叙事框架中,让观众观照己身,获得心理疗愈。

对“中国梦”的青春畅想。浙江工业大学的原创舞台剧《问瓷》凭借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对典型人物的精心刻画与层次丰富的舞台布景搭建,使在场观众深切感受到古今两代青年的奋斗之志,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厦门理工学院的原创音乐话剧《一城一梦・半张厦门》巧妙运用百年时空穿梭与隔空对话形式,对“弘扬嘉庚精神 传播学村文化”主题予以诗意盎然的舞台呈现。这类作品宛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火种,在校园戏剧舞台热烈燃烧,于主创师生心间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伴随创作历程的深耕细作,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参与本届中国校园戏剧节的过程中,面对从全国各大中小院校精心遴选报送而来的作品,笔者的关注点首先落在作品的内容表达层面。每一部戏剧都是创作者心声的寄托,因而必须审视主创团队究竟想要讲述怎样一个故事,其主题是否鲜明、立意是否深刻,能否精准洞察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或者诠释经典之作,引发观众心底的共鸣与思考至关重要,只有故事扎实且富有内涵,才具备打动人心的基石。其次,笔者的目光会移至形式与内容的适配度上。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其选用的表现形式务必与所承载的内容相得益彰。舞台呈现是中规中矩、流于俗套,还是匠心独运、充满新意,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无论是独特的叙事结构、别具一格的人物设定,还是借助多媒体、科技装置等新颖手段营造舞台氛围,合适且创新的形式方能将内容完美烘托,为作品加分添彩。而作品所承担的社会文艺功能,同样不可小觑。一部优秀的校园戏剧,不应仅局限于校内的自娱自乐,更要有超越舞台边界的文化担当与社会价值。它需要传递积极向上、富有生命力的戏剧观念,对青年学子群体乃至社会大众有所启迪,或弘扬传统文化,或针砭时弊,或助力个体成长与自我认知,彰显戏剧艺术在育人、化人方面的独特效能。

观众是戏剧传播之本

戏剧艺术最鲜明的特征是其与生俱来的“现场性”。古往今来,从古希腊时期洋溢着文化氛围的公共剧场,到宋元时期市井烟火中热闹非凡的勾栏瓦舍,戏剧艺术恰似一棵常青树,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始终深深扎根于观众这片沃土之中。在当下文化艺术多元发展的浪潮里审视戏剧,便会清晰发现,戏剧本质上是一门凝聚群体力量的艺术形式。它搭建起一个独特的桥梁,促成人们在特定时空环境下相聚、交流与碰撞,悄然传递着某个特定群体所共有的生命体验、情感波澜与价值思索。这种群体性的情感纽带与精神传递,赋予戏剧别样的厚重感与感染力。放眼国内戏剧领域,得益于近年来“戏剧进校园”政策持之以恒、润物无声的推行与深化,成效斐然,已然在戏剧生态版图中勾勒出一道青春靓丽的风景线。拿入选本届校园戏剧节的诸多剧目来说,其主创团队在创作路径的抉择上,秉持着独具匠心的理念,侧重于对年轻观众审美素养的培育、艺术鉴赏力的滋养,而非单纯地采取低姿态迎合之法。他们立足时代脉搏,深挖青春故事,运用创新形式,试图在舞台上下引发深度共鸣,引领年轻观众走进戏剧艺术深邃且迷人的天地,在观剧、悟剧、评剧之中,实现戏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戏剧注入奔涌不息的青春活力。

期间,一场演后谈令笔者印象深刻。彼时,深圳大学原创话剧《寂静的彼岸》演出刚落幕,一对普通母子起身发言,吸引了全场目光。得益于戏剧节向成都市民开放的契机,这对母子此前已密集观摩多部剧目,积累下不少观剧感悟。他们毫不吝啬对《寂静的彼岸》表达由衷喜爱,又极其专业地指出作品在叙事层面存在的瑕疵,从情节铺陈节奏到关键情节衔接,皆有理有据地阐述看法、抛出质疑,剖析深入且条理清晰。更令人惊叹的是,年仅10岁的小男孩,不仅精准洞悉作品蕴含的戏剧主题,还顺着剧情脉络,深入思考起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未来人类生活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思维之敏锐、见解之独到,有着远超其年龄的深刻。这般场景,引发了笔者更深层思索:演后谈作为戏剧演出的“点睛之笔”,能拉近与观众距离,当下却常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如何将导赏有机融入演出流程,打磨出高质量、常态化的演后谈,是摆在全体戏剧人面前亟待攻克的课题。

生生不息的校园戏剧

本届校园戏剧节的“校园戏剧大家谈”主题活动现场,高校剧社代表、戏剧名家、活动主办方、中小学校长等齐聚一堂,他们从各自独特视角出发,畅所欲言,分享创排作品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更满含对中国校园戏剧未来发展的殷切期许与深情嘱托。浙江传媒学院的阮璐翘老师,作为原创话剧《问瓷》的编剧,生动回忆起创作历程。在那酷热难耐的夏天,剧社面临着合成的艰巨任务,可人手严重短缺。令人动容的是,已经毕业、奔赴各自工作岗位的剧社师哥师姐们,听闻此况,毫不犹豫地重回剧社,投身紧张的排演之中,齐心协力只为让《问瓷》能完美呈现在舞台之上。知名京剧演员王珮瑜扎根戏曲艺术教育领域已久,对当下戏曲普及有着深入见解。她希望能让古老又具当代韵味的戏曲艺术,破除门槛,走进寻常百姓家,融入普通孩子的生活,使他们不仅能习得戏曲技艺,更能在一招一式、一唱一和间领悟为人处世之道,传承戏曲文化精髓。中国剧协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自2008年起,每一届中国校园戏剧节都曾留下他忙碌且笃定的身影。现场的他,情真意切,话语掷地有声:“思考戏剧跟美育之间关联时,切不可狭隘地局限于戏剧艺术自身范畴,而要站高望远,从提升人的整体审美素养、激发创造力维度去考量。”寥寥数语,精准点出校园戏剧“以戏化人,以美育人”的核心价值与独特功能,为校园戏剧在美育征途上的前行,锚定方向、筑牢根基。这场“校园戏剧大家谈”活动汇聚各方智慧,碰撞出绚烂火花,在交流分享间,为校园戏剧的持续繁荣、纵深发展铺就坚实基石,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深度参与此次中国校园戏剧节的过程,于我而言,犹如推开了一扇洞察青春戏剧力量的大门。在这里,我真切感受到了年轻人身上那股炽热且独特的创作激情。这份激情,源自他们心底对艺术怀揣的纯粹理想与笃定信仰。希望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戏剧人把中国校园戏剧节当作坚实“启航港”,凭借在此积攒的经验、磨砺的技艺、收获的感悟,怀抱着勇气与梦想,扬帆驶向更为广阔、璀璨的艺术舞台,为戏剧艺术的浩瀚星图持续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作者系青年剧评人、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