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说“不”,他们正年轻
 且慢说“不”,他们正年轻
2024-04-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杨志敏

正如明末清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登场之道,盖亦难言之矣。”戏曲舞台上南腔北调各美其美、唱念做打满场生辉固然为佳,但难免会出现各种失误,尤其是作为年轻演员,经验不足、应变不周,也更容易发生意外状况,如果观众轻则嘘声喝倒彩,重则口诛笔伐,就有可能影响年轻演员的心态乃至演出生涯。当然,错了就是错了,无需遮遮掩掩、回避问题,勇于承认、过而改之,善莫大焉。但同时,面对戏曲舞台上年轻演员一时的不足或是失误,也大可不必过于苛责,更不用着急“打棍子”“戴帽子”,不妨给年轻演员多点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晚点再“喝倒彩”。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资料图

首先,年轻演员是戏曲传承的新生力量,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到戏曲的未来。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中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文化符号,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当下,戏曲的传承发展尤为重要。年轻演员是戏曲界最为积极、最富生气的中坚力量,没有年轻演员,就没有青春版《牡丹亭》风靡20年的剧坛佳话;没有年轻演员,就没有婺剧惊、险、奇、绝的艺术魅力;没有年轻演员,更没有越剧《新龙门客栈》高热出圈、给戏曲带来的“泼天流量”……可以说,戏曲的兴衰存亡,就在年轻一代身上,只有年轻演员投身其中,才会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实现对传统戏曲的“血脉觉醒”。同时,年轻演员也是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先锋军和排头兵,当下传统戏曲青春化表达渐成趋势,没有“青春”面庞,又何来青春化呢?因此,对待年轻演员一时的不足,不妨宽严相济,“风物长宜放眼量”,要看到年轻演员对于戏曲未来的重要意义。

其次,戏曲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尤其是优秀演员的成长周期长、要求高,应该给年轻人更多成长成才的空间。元代著名曲论家、表演批评家胡祗遹在《黄氏诗卷序》中,就表演艺术对演员素质提炼出了九项要求,如姿质浓粹、光彩动人,语言辨利、字句真明,分付顾盼、使人解悟等,称为“九美”说,对演员的外貌形体、风度气质、生活积累、演唱技巧、念白把握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想达到“九美既具、独步同流”的地步绝非一朝一夕之力,再加之戏曲庞大的“五功四法”表演体系,如仅台步这一点就有丁字步、八字步、翘步、点步、慢步、连步、云步、搓步、醉步、跪步、单腿趋步、轧步等10余种,更不必说耍獠牙、跌箱、僵尸躺、矮子步等绝技,更是需要经年累月地反复训练,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决定了戏曲学习的特殊性和周期性。因此,演员在舞台难免出现一些状况,古时有明代南京兴化班的演员马锦,在和华林班唱对台戏《鸣凤记》而落败,后隐身宰相府中当差3年近身观察、磨炼演技,终有“活严嵩”之称,后有豫剧大师马金凤少时登台演出总唱不过四句而被班主一脚蹬下台,人称“四句撑”和“一脚蹬”,为此她苦练嗓音,被誉为“金嗓子”。当然,旧社会条件下的演员培养不能和今天同日而语,这里只是说明演员一般都需要成长的过程。年轻演员有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以正确的方式引领、激励,尊重戏曲人才的培养规律,避免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再次,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相辅相成,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评论发声呈现即时化、多样化特点,在为戏曲传播带来技术便利的同时,年轻演员的问题经亿万网友参与评论,难免会被放大化、情绪化,从而挫伤年轻演员的积极性甚至产生“网暴”“社死”等次生灾害,这也有违批评者的初心。正所谓“嫌货才是买货人”,在发现年轻演员的问题时,尽量少做旁观者、抱怨者,而要做戏曲发展的志愿者、建设者。正如梅兰芳大师有一次演出京剧《杀惜》时,场内喝彩声不绝,一位老人却频频摇头,后梅兰芳虚心求教,老人指出阎惜娇上下楼之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而梅是“上八下八”,梅兰芳觉其疏漏、拜谢不止,是为“一步之师”的佳话。

最后,晚点“喝倒彩”并不是降低对年轻演员的艺术要求,更不是营造“一团和气”的虚假局面,其目的是为年轻演员成长营造良好的生态。因为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后进是每个追求进步的演员都会有的自知之明,除非完全看不下去,否则真到不了“喝倒彩”的程度,单是观众提不起兴趣就已经够演员反思的了。至于赢得满堂彩,那就需要演员多多努力了。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