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如脱节,应及时解决
2024-08-15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苏锐审美脱节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因为只有思路合拍,才能拉近创作人员跟观众的距离,创作人员才能以“知心人”“好朋友”的身份,通过作品跟观众交心。
舞台艺术创作有一个重要环节,即剧本专家座谈会。每当这个时候,编剧可能是比较难受的。因为写剧本是一个人的事,评剧本的人却有十个八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中肯有益的意见当然有,但是也可能会有其他意见。比如,一些编剧所要表达的思想、所采用的语言,很可能不符合另一些编剧、导演的思维习惯,因此有可能被认定为“不正确”“不合适”。
到底谁是对的、谁是错的?用一句俗话来评论,就是“文无第一”,很多剧本创作没有泾渭分明的对与错之分,有的只是是否符合观众的审美,是否能够让一部戏更好看,从而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
像这样更多地从主观意念出发而不是从观众是否接受出发的现象,不仅出现在评剧本环节,也出现在写剧本环节。
近些年,一些地方在进行舞台艺术创作时,常常忽略了审美脱节的问题。有的创作人员还在用没有变化的思维考虑问题,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套在当下舞台艺术角色的身上。有的创作人员不善于采风,习惯于坐在办公室从电脑上找素材。
这样的创作手法,就是审美脱节问题的由来。因为他们不知道、不了解角色的生活,没有真正踏上那片土地去体验和感受,也没有花心思查找资料掌握时代发展背景。空凭着一腔热情和稍显熟练的笔头子就去写大戏,是断然写不出好作品的。
审美脱节的问题,本质而言是不下功夫造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个别创作人员过分自信、用经验代替采风的原因。这个问题的存在,使得很多作品从剧本创作开始,就注定与主体观众群无缘。因为创作人员不了解生活,或者对生活的看法跟大多数观众不同,也就不可能引起后者的共鸣。
审美脱节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因为只有思路合拍,才能拉近创作人员跟观众的距离,创作人员才能以“知心人”“好朋友”的身份,通过作品跟观众交心。不然的话,创作人员与观众三观不合,观众还有什么理由走进剧场看呢?
解决审美脱节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三个切入点可以考虑。
一是继续强化采风机制的落实。近些年各地围绕创作采风,均建立了一些好制度,这些制度需要认真加以落实。比如,院团每年拿出固定时间,深入一线;在剧目创作时,到特定领域深扎一段时间,甚至可以到某一个岗位去历练体验。
二是剧本的座谈要倾听不同声音。不光要有老艺术家的点评,也要有年轻观众的点评。因为作品最后是要交给普通观众看的,所以普通观众对于剧本“三观”的意见也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三是相关部门要做好作品的思想把关。可以通过组建舞台艺术专家委员会等形式,随时对本地的创作项目进行讨论,避免剧本已经成型又进行大幅度修改。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有奖征集”的方式,面向网络征集好的素材创意。
总之,看待事物的角度,体现了创作人员的眼界和一部戏的高度。创作人员只有一个猛子扎到生活的大海中,才能看清海洋的丰富多彩。倘若只是坐船,就体会不到大海的温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