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文艺创作要避免“AI味”

2025-05-06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孙世华

文艺创作者应当以真诚的态度投入创作。在面对AI的冲击时,虽然可以通过学习和利用新技术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但更要保持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当下,AI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进入文艺创作领域。“AI写作”“AI创作”等话题持续高热,如同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波澜,引发人们对文艺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

AI进入文艺创作领域的速度很快。从现代诗、古典诗词到剧本、小说,从春联、贺词到各种攻略,它几乎无孔不入,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激发了全民“创作热情”。在文学创作方面,网文平台反应非常明显,新书首秀数量大幅增长,大量新人借助AI写文。在艺术创作方面,从剧作家尝试用AI提炼话剧剧本提纲,到画家利用AI“每日一画”,AI以其高效性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正在改变创作的工具和方式。这一切都表明,AI已经实实在在地“破门而入”,成为文艺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然而,热潮之下,焦虑与隐忧也如影随形。“AI味”作品的出现让人们对AI创作的质量产生怀疑。大量AI生成的作品风格雷同、用词相似、规律一致,缺乏独特的个性与灵魂。这种千篇一律的创作模式,让作品失去了原本应有的魅力与深度。文学圈对“AI味”作品的抵制态度鲜明,有诗词刊物对AI诗歌投稿发出警告,也有网文平台出台规定限制AI写作,这都反映出人们对真正优秀文艺作品的追求和对AI创作质量的担忧。此外,AI可能会提供虚假信息,无论是媒体工作者收集素材,还是戏剧创作者查阅资料,都可能被AI生成的错误内容误导。AI技术的滥用还可能稀释文化价值,引发虚假信息传播和版权纠纷。

在这场AI与文艺创作的碰撞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人类创作的独特价值。人类的情感、思想、经历以及创造力是AI无法企及的。文艺作品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其中蕴含着创作者的喜怒哀乐、人生感悟和其对世界的独特认知。这些情感和思想是AI无法复制的。AI可以作为创作的辅助工具,帮助我们提高效率、拓展思路,但绝不能替代人类成为创作的主体。

文艺创作者应当以真诚的态度投入创作。在面对AI的冲击时,虽然可以通过学习和利用新技术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但更要保持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有温度、有深度、有价值的作品,在AI时代的浪潮中,为文艺创作守住一片纯净的天空。

同时,社会各界也需共同努力,为文艺创作营造良好的环境。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作品的版权归属和侵权判定标准,规范AI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应用;需要引导创作者正确使用AI技术,倡导积极健康的创作风气;需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未来的创作者能够在AI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总之,AI为文艺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不能因热潮而盲目追捧,也不能因隐忧而畏缩不前。我们要理性看待AI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坚守人类创作的底线,让文艺创作在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