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改编舞台剧如何抓取核心展魅力
2025-05-06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杨志敏IP改编舞台剧是一场艺术的再创作之旅,只有精准提炼原著精髓、巧妙融汇舞台语言、精心呼应观众需求,才能真正抓取IP的精华,延续并升华其魅力。
在文化消费日益多元的今天,IP改编已然成为连接不同艺术形式、拓宽受众群体的重要桥梁,从经典的文学名著到热门的影视作品,从古老的神话故事到备受追捧的网络小说,诸多IP纷纷登上舞台,以全新的艺术形式重绽光彩。IP改编舞台剧犹如一个宝藏,吸引了无数从业者的目光,然而,在这场改编盛宴中,如何取其精华、抓取核心,实现跨媒介叙事的成功转化,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首先,IP往往拥有丰富的内容和多元的内涵,但舞台剧的呈现时间和空间都相对有限,因此,成功的IP改编要精准抓住原著精髓、充分挖掘核心主题,避免表面化的情节复刻和平庸叙事。

一方面是做减法,即大胆切掉不必要的枝枝蔓蔓,突出故事主题。如由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创排的话剧《白鹿原》去繁就简,以白嘉轩和鹿子霖两位核心人物的视角为主线,串联起其他人物的命运,使得故事线索清晰明了。国家大剧院制作的话剧《简·爱》也未拘泥于小说情节的线性铺陈,而是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几场关键对话,以诗化语言与肢体表演强化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寻。

另一方面是做加法,即在IP有限的叙事中,挖掘其无限的戏剧张力。如曲剧现代戏《鲁镇》,融合《祝福》《狂人日记》等多部作品,祥林嫂、狂人等众多人物进行跨时空对话,使得小说人物有所依托,实现戏剧情节的弥合,在舞台上再现了小说中麻木、残忍、沉闷、病态的旧社会情境,从而把握了鲁迅作品的精神实质。
其次,舞台艺术有时空的现场性和表演的即时性等特点,拥有影视、小说无法比拟的现场感染力,因此在IP改编时应注意媒介特质,将原著语言转化为舞台语言,激发其艺术生命力。
一是对物理空间的解构重组。如话剧《寄生虫》以三折叠式的空间设计,再现了离奇的生存处境,三重空间分别是阳光明亮的别墅区、从窗户外偷来些许光亮的半地下室和不见天日的隐秘角落,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界限分明,当滂沱大雨浇透底层家庭的蜗居,上层豪宅的旋转酒柜却折射出冰冷的光晕,象征着不同阶层的处境隐喻,让涌动其中的人性、欲望、阴谋等,变得更加具有冲突感和戏剧性,这种空间布局比电影中的蒙太奇更加锋利,从而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

二是对舞台设计的创新演绎。如音乐剧《猫》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猫的世界。舞台上,猫的造型各异,演员们的舞蹈表演展现了猫的灵动与优雅,灯光和音效的巧妙运用则营造出神秘、欢快、悲伤等不同的情感氛围。这种融合不仅保留了原著中对猫的细腻描写和深刻寓意,还通过舞台艺术的手段,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猫的魅力和故事的情感。当下,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涌现,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打开了舞台剧的新维度,使IP的舞台剧改编融入新的艺术语汇。
最后,IP改编的舞台剧自带一定知名度和观众基础,有助于缓解舞台剧制作方长期以来受资金及受众限制而产生的推广压力。所以在IP改编过程中,要注重观众体验、呼应观众需求,通过技术手段或剧情设计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一是增强沉浸式体验。所谓沉浸式,即观众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可以自由探索剧情,与演员近距离互动,这种全新的观演模式极大地丰富了IP的呈现方式,也让观众对原著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情感连接。如改编自莎士比亚《麦克白》的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观众可以选择在“冒险灵”模式中,触发角色隐藏的番外叙事线,深入解读《不眠之夜》的支线剧情;也能以“漫游灵”的身份,深入两轮主线剧情,获得两种不同体验,以满足不同个性需求和自由选择。

二是注重本土化创作。将IP母体与本土文化符号相结合,既保留原著的精髓,又融入本土文化符号,进而增强观众的融入感。如话剧《繁花》改编自金宇澄同名小说,剧中融入了大量的上海方言、民俗生活场景和地域文化元素,使得剧作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也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让观众感受到城市发展与个人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触发观众深层情感体验和角色共鸣。
IP改编舞台剧是一场艺术的再创作之旅,只有通过精准提炼原著精髓、巧妙融汇舞台语言、精心呼应观众需求,才能真正抓取IP的精华,延续并升华其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尊重原著,同时也要大胆创新,让舞台剧成为IP生命力的延续者和拓展者,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