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民歌 >

擦亮山西左权的文化名片

2024-01-12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宫高

《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从轻声哼到高声和 

《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演出剧照

1月6日21点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迎来第十期节目。在耳熟能详的歌声中,为受众奉上了一场异彩纷呈、丰富多元的视听盛宴。虽然本季节目已经落下帷幕,但是众多网友的热情却并没有消退。有的点赞节目“是时光机,每首歌都能唤起唱歌基因,歌声中回到了童年”,有的点赞专家“让我知道了歌曲的来历和知识,学到了”,有的已经开始翘首以待下一季的到来,“歌单坐等刷新中,请不要让我等太久!”

回望整季节目,《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与观众唱响了《桃花红杏花白》《劳动号子》《乌苏里船歌》《康定情歌》等近百首歌曲。每播一期,都会在社交平台引发一波对民歌的热烈讨论。截至1月7日12:00,《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共计收获129个热搜热榜,主话题#中国民歌盛典#阅读量达2.7亿,全网传播覆盖人数14亿。节目直播全网累计观看量达4109万,全网相关视频播放量累计达2.4亿。新媒体活动“我为家乡唱民歌”,央视新闻4小时大直播“民歌正当燃”以及衍生综艺节目“你好民歌”等,不断创造民歌新的打开方式。《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宣传片及海报登陆海外10个国家17块户外大屏。用文化包裹艺术,用艺术刺激文旅,节目不仅让民歌唱响世界,也擦亮了山西左权的文化名片,让左权文旅也热了起来。

一期期节目陪伴观众追寻、唱响、创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次让民歌历经时代变迁、焕发恒久活力的过程,也是民歌在口耳相传之际累积精神厚度、滋养中华儿女心灵的过程。所谓“民生而志,咏歌所含”,民歌的缘起本就蕴含着为生活而歌,为时代而歌的殷殷之情,这大抵就是民歌的魅力所在,也是《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能够吸引人的地方。从轻声哼到高声和,《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何以让观众爱上唱民歌?

始于颜值

天地为幕,傍山而歌

一档节目吸引观众的首要因素,一定是足够好看。

回溯民歌的中华文明源流,从上古歌谣到近现代民歌,“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一直都是民歌传承不断的内在基因。向天而歌,俯地而作,民歌是充满原生态和鲜活感的。

在这天地布下的舞台上,《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以实景为幕布,以梦幻光影为点缀,全程采用户外实景录制的演绎方式,将左权著名风景“百里画廊”与虚拟技术相融合,交相辉映间巧妙激活了民歌的原始魅力,从中也展现出民歌从过去唱到现在、从太行山间唱到蜚声中外的勃勃生机。

在《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的舞台上,所演唱的歌曲是有画面、有温度的。《牧歌》在长调与马头琴的伴奏下响起,声声旋律入耳,广阔草原入眼入心;开阔嘹亮的彝族歌曲《情深谊长》也跨越山海而来,引领观众一同潜入古老而神秘的彝家山寨,感受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歌曲《打墙歌》以轻快的曲调、欢乐的舞蹈,描绘出藏族同胞欢乐劳作的生活场景。

一方水土养一方歌,繁复多样的风土人情孕育出异彩纷呈的民歌作品,并千姿百态地盛放在华夏大地。在“百里画廊”之前,云海绕峰,翠色满坡,观众在如此景色中通过歌声走遍中华山川大地,从烟雨江南到黄土高坡,从湖海山川到戈壁大漠。随节目观赏华夏盛景,伴歌声畅游天南海北,走一步有一步的风景,唱一曲有一曲的欢喜。

感于情长

穿越地域语言,入耳动心

在《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舞台上所唱响的民歌,无不触动着大众情感切口、生动展现人民生活和情感历程。经由这些民歌架起的,是一条穿越地域语言的甬道,通过歌声,实现情感互通,体味民族风情。

当《北京的金山上》用喜悦赞美、优美婉转的节奏,唱出了藏族人民真挚的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当《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唱出了陕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当《初升的太阳》在炽烈豪放的歌声里与观众定下草原的约定与守候……雪山、高原、延边甚至是初升的太阳,都是劳动人民情感诉说的对象。

民歌作为由人民自我创作由衷而发的艺术文化,虽然语言不同,曲调万千,但都是人民生活与情感的集萃,有着深挚的感染力。或分享收获时的喜悦,或展现劳作时的情景,或浪漫缱绻,或热烈浓郁。节目中每一首歌曲都与观众产生了较大的情绪链接,产生共鸣,而这份共情也正是民歌的基本特质,也是大家喜欢看节目的基本必备条件。

盛于传承

继承是最好的守护

节目用了大量的笔触,特别组建由十余位民歌爱好者组成的《原声天籁》民歌研习营,他们搭档4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歌传唱人,寻找多姿多彩的民歌记忆,去探寻民歌得以生生不息、一代代传唱的生命力。

一首广为传唱的《康定情歌》道出张大哥和李大姐的爱情故事,更成为家喻户晓的欢歌。节目走进康定城探寻“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的“溜溜调”演变,更记录着“溜溜调”在一代又一代的康定儿女中传唱,让观众感受到共同的民族情感,传承着蓬勃向上的民族力量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除了探寻起源,《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也邀请到了王世慧、王向荣、周彬、阿木古楞、朴银花、吴廷翠、次仁央宗等多位民歌传唱人,他们和《原声天籁》民歌研习营成员交流民歌心得,探讨民歌文化,共同传承传统文化探寻民歌该如何发展。

当85岁的刘改鱼与左权开花调最新一代的传承人、年仅11岁的琪琪共同演唱《桃花红杏花白》,在几代人的歌声接力中,听见了在民族基因里代代流淌的文化记忆,是民歌生生不息、始终传承的旺盛生命力;在应忆俊向朴银花学习演唱的朝鲜族民歌《阿里郎》中,一声声极具感染力的“阿里郎”仿佛穿过了长白林海,唱进每个期盼重逢的人心中;叶尔波力和袁小征共同演唱的歌曲《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旋律欢快活泼,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也表现出了青年向往与爱人见面时的急切心情和幸福遐想……

民歌是我们的根,亦是我们的魂,在新时代,民歌应以怎样的面貌和姿态去传播,怎样在传承和创新间找到一座平衡的桥梁,甚至让它在更多的年轻人心目中共振,《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善于创新

多元融合,应时而变

同时,《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也将民歌进行创编,让其迸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当马头琴与电吉他共同嘶鸣,呼麦与电声乐队齐奏,在草原上代代传唱的蒙古族民歌《希格希日》,真正被注入了让人热血沸腾的时代气息;侗族大歌与流行音乐相融合的《谷雨天》,唱出了侗族人民迎谷雨、盼丰收的喜悦之情;《荔枝颂》用流行歌曲与阿卡贝拉无伴奏的合唱形式,将“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中描绘的岭南佳果之甘美铺陈在观众面前……此时此刻,节目早已跳脱出作为展示民歌一方舞台的单一功能,成为打破圈层之隔的密钥。

当然节目对于民歌的传播尝试不止于内容,还在于注入了更多“融”思维,通过衍生新媒体节目《民歌正当燃》《你好民歌》《我为家乡唱民歌》,为民歌传唱注入新活力,以更贴近现代生活、审美的方式带动民歌普及,打开了民歌传播和民歌传承的更多可能。

民歌不老,生命常青。它们既述文明之悠远、传生命之活力,也立生活之志,给养民族之精神。

在这档节目中,观众越是走近民歌、了解民歌,就越是能激发出内心深处对中华民族的一种情感和一分敬意。所有的这些传承与创新、交流与互鉴,都让民歌的滋养如春风拂面,不仅给了受众审美享受和精神寄托,也轻易拉近了其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精神家园间的距离,让民歌之花超越代际的壁垒,再一次灿烂绽放。

在《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中遍览民族风韵,见证文明多元,让我们有理由期待:民歌在精神的长河里永远奔腾不息,走到火热的生活,走进辽阔的世界,走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