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舞剧 >

以光影定格千里江山—— ​舞剧“破圈”的全新可能

2024-10-08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丁贵梓
电影《只此青绿》剧照   出品方供图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改编自同名舞蹈诗剧,由舞台原班编、导、演阵容与电影人合作推出的电影《只此青绿》于10月1日上映以来,吸引众多观众观影。

摄影机打破镜框式舞台的第四面墙,以更自由的视角、更绚丽的光影带观众云游《千里江山图》。在不同艺术形式的同题创作过程中,《只此青绿》探索着舞台表演艺术“破圈”的全新可能。

融合创新

用影像还原宋式美学

“抢到1排1”,是流行于剧场观众中的一句话,意指买到前排中轴的好位置,能近距离、全方位欣赏戏剧作品。“电影《只此青绿》带给所有观众的观演感受都是1排1。”电影《只此青绿》导演韩真说。

电影《只此青绿》的出现打破了剧场观演的距离限制和视角差异,但表现形式的转变只是第一步,要做好这份同题创作的试卷,《只此青绿》还要在叙事调整、空间利用等方面下足功夫。

舞剧电影的本质仍是电影,追求电影叙事是电影《只此青绿》创作的题中之义。与舞蹈诗剧的精髓一致,电影叙事围绕作画与守画的千年历程展开,以画中主色调青绿为视觉线索,生动展现《千里江山图》千年不褪的色彩、无数劳动者的匠心创造,以及一代代文物工作者的接续守护,共同演绎了一幅极具中国美学理念的画卷。

电影《只此青绿》更通过电影艺术的独特手法,将舞台艺术中承载的宋式美学进一步放大。在置景、美术和演员造型方面,电影《只此青绿》沿用了舞蹈诗剧的精华,并继续深入挖掘宋式美学。韩真说:“利用电影的构图优势、特写镜头和细节呈现,能够清晰地展现‘宋代四雅’等细节,唤起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鸣。”

除却叙事,空间利用也是舞台表演艺术在走向大银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量的因素。当单一的舞台空间扩展为假定空间和真实空间,影像语言的虚与实借助更丰富的视觉意象来完成故事建构。

“舞台上有些空间是留给观众想象的,有些是意象的,有些是无法延伸和表达的。而在电影中,这些元素都得到了具象化的呈现。”电影《只此青绿》导演周莉亚说,拍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要打破舞台空间调度和画面铺展的固有思维,要重新适应电影的拍摄方式。这要求导演不仅要具备舞台表演艺术素养,还要具备电影艺术的敏锐度和创造力。

比如,在舞蹈诗剧中,淬墨后展卷人看到希孟的画面,是通过空间转换来表现的。但在电影中,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展卷人推开一扇门,跑进希孟的书房。这种具象化的呈现方式,足以让观众更深入理解角色情感和故事发展。再如,希孟在山河之间起舞的场景,在舞蹈诗剧中是通过舞蹈动作来想象的,在电影中则通过快速剪切和实景拍摄来实现。

在拍摄过程中,演员们也学到了很多新的技能。希孟饰演者张翰认为,舞剧表演和银幕表演有很大的区别,演员需要在巡演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最适合的表现方式。青绿饰演者孟庆旸表示,在镜头前表演需要更加细腻和真实,眼神中要流露出真情实感。展卷人饰演者谢素豪则认为,电影拍摄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角色的灵魂,也让他们对舞台表演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多元合作

以艺术之真拥抱市场

近年来,备受欢迎的舞台作品走上银幕成为舞剧“破圈”的新趋势。相较传统剧场,电影这种艺术载体拥有更多传播渠道和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也更易开拓下沉市场。部分剧目还会让电影版和舞剧版同期上演,在不同受众群体中起到了一定的双向引流效果。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自2021年8月首演以来,线下演出已达600余场。扎实的舞台经验,是《只此青绿》探索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的基础。主创团队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国庆档期”中,电影《只此青绿》的竞争力在于其“无声胜有声”的力量。

张翰说:“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需要一种能够让自己静下来、放松下来的方式。而电影《只此青绿》正好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让观众在欣赏舞蹈艺术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孟庆旸说:“我们希望通过纯粹的初心和艺术的本真,去呈现《千里江山图》的美好。”谢素豪说:“通过肢体和表演的结合,让观众共情并感受故事情感,我相信这种表现方式能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

将《只此青绿》搬上大银幕,关系着两个行业、两波受众之间的互动。相较此前国内同类电影制作以演出院团为主导的模式,电影《只此青绿》采取了“演出院团+专业电影发行公司”的模式,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领衔出品,在保障作品艺术性的同时,以影视专业视角为市场扩展注入活力。

作为中影“国庆档期”重点项目之一,跨界后的电影《只此青绿》采取了与电影行业相符的宣传模式,比如,提早一个半月推出预告片预热、演员提前两周在各地进行路演等。在收缩舞台表演艺术与电影艺术的鸿沟、弥补舞台作品在电影发行渠道上的短板等方面,电影《只此青绿》作出了有益尝试。

任何一门艺术的创作理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赓续发展必然要和其他艺术门类借鉴融合、触类旁通。在尊重艺术本体、遵照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只此青绿》与电影艺术的跨界融合,实现了以传统文化为根、以艺术表达为体、以影像技术为翼。这次融合不仅让更多观众了解到舞台表演艺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电影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当舞台表演艺术与电影艺术实现双向反哺,舞剧“破圈”将不是昙花一现的泡沫,而会更加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