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二人台 > 资讯 >

河曲二人台 登上大舞台—— 看“晋冀陕蒙二人台大赛”观后感

2017-07-18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邬二发

历时六天的二人台“大联欢”——2017“晋冀陕蒙二人台大赛”,在河曲临隩公园圆满落幕。7月11日晚是最后决赛颁奖的关键一场比赛,可是狂风伴骤雨,比赛推后了一小时,但数千名观众兴致勃勃,巍然不动,尽心尽情地观看完全部节目。精彩诱人的演出,热情高涨的观众,再次证明了二人台这朵地域文化奇葩的无穷魅力。

这次大赛在河曲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栏目主办,并联合冀、陕、蒙电视台组织承办,其宗旨与目的就在于促进四省区二人台文化艺术的交流和精品创作展现,发现新人,提升水平,扩大二人台艺术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来自山西、河曲、太原、阳高、陕西府谷、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土默特右旗、河北张家口、康保等地的9个团队,100多人参加了本次大赛,演出剧目近百个。最后,山西太原二人台小戏《青山儿女》、内蒙古二人台小戏《农家乐》、河北二人台小戏《抢娘》、陕西二人台小戏《家有恩人》以及东道主河曲二人台小戏《寻找老扶贫》入围总决赛。河曲参加决赛的节目《寻找老扶贫》双双获得“最佳人气奖”和“最佳编剧奖”,二十家新闻媒介评审团亮出了二十盏透亮感人的灯,六场中这是唯一一家最高纪录大满贯。《寻找老扶贫》这出二人台小戏,由河曲籍著名二人台剧作家柳志雄编剧,河曲籍作曲家刘铁铸音乐作曲,其主题紧扣“扶贫”这一时代脉搏,主旋律是弘扬扶贫的楷模与精神,内容健康向上,剧情感人,语言非常接地气、生活化。而演员张成义与杨惠,经历了此前《走进大戏台》2017全国青年演员擂台赛的六场磨练,虽为年轻演员,但较为成熟老练,完全掌控、把握抒发了人物内在情感与故事情节,搏得观众热烈喝彩与阵阵掌声。张成义不仅表演角色入情入戏,而且唱腔功底特别好,嗓音宏亮,味道纯正,特别感人致深的是痛泣老扶贫时,一曲感天动地的“光棍哭妻调”,无与伦比,颇受观众赞叹。著名主持人、评委白燕升老师如是说:“《寻找老扶贫》能感动老天落泪,能不感动观众吗?”因那晚演出现场风雨交加,观众巍然不动,白燕升触景生情,抒发出此番话。而杨惠呢,是一个刚刚登上二人台小戏舞台,只有两年多历练的年轻新秀,她不仅嗓音好、身段好、形象更好,确是一位多棱角、广镜头的好演员,她饰演的不管是老、中、青或悲、喜角色,都能入情入戏,演啥像啥,深得白燕升等评委老师的鼓励与厚爱。此前进入参赛的两个剧目,头一个是《接婆婆》,以弘扬“孝道”文化为主题,张成义饰演的孝子,面对妻不孝,娘爬冰卧雪的场面,如泣如诉的动情唱腔,打动了所有观众的心灵,随着演唱高潮迭起,掌声伴随起伏,这也是六场比赛中,在演出中博得观众掌声确是少有的。而第二场参赛剧目为二人台传统压轴硬码戏《走西口》,《走西口》这一硬码戏确实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戏。纵观二人台历史,能唱好《走西口》,过好《走西口》关的二人台男女演员,确实为数不多,大多以表演见长,表演、唱腔双过硬的演员确实为数不多。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参演的这一出《走西口》小戏,由王掌良老师精心策划,构思新颖,形式鲜活,别开生面。由国家一级二人台歌唱艺术家许月英老师与国家级二人台传承人辛里生老师参与、互动,张成义、杨惠主唱,加入六个七至八岁的少男少女助阵说唱,上至八十岁,下至七八岁,体现了老、青、少三代人共同传承二人台《走西口》的生动场面,彰显了河曲二人台传宗接代,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可喜局面与前景。河曲代表团的比赛从始至终,由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乐队承担伴奏任务,他们虽然乐队配备人手较少,但都是个顶个的,硬梆梆的得高手。他们伴奏的乐曲不仅味道纯正,而且强弱适度、气氛效果较佳,给剧目效果助力与增色较好。尤其他们的感人精神在于,每晚比赛结束后,还要加班次日节目彩排,往往工作到凌晨3点,几乎天天如此,但乐队及所有演职人员,都是激情高涨,从无怨言,其目的是为河曲二人台增光添彩。

比赛结束了,观众依然沉浸在美不胜收的旋律中;比赛结束了,百姓街谈巷议说的依然是这场二人台大赛的大手笔;比赛结束了,留给河曲人民的却是无限感慨与遐思。概括观众观感与评议,这次二人台大赛的收获与特点,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模宏大,装备首创一流。论其舞台、音响、灯光、视频均属一流新技术、新装备,规模超大型,满足了场内场外每场近万名观众的渴望与需求,确是史无前例。

二是观众人数之多,激情之高涨也是空前的。据粗略估计,每场演出场内场外观众均在万名,不管是刮风下雨,风雨无阻,看不完比赛不甘心不离场。

三是环境优美,景色迷人。随着临隩公园与五馆三院一楼的落成,其背景配景之美,着实令人感叹!这一重大活动,不仅宣传展示了河曲二人台,同时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能一览河曲风情与地域文化。这种投入所产生的文化效应与社会效应是无形且无法估量的。

四是河曲二人台创新表演双丰收,活力再现。这次大赛,河曲参赛剧目突出体现了两个“新”的活力。一是剧目创作构思新,《寻找老扶贫》与《走西口》,紧扣时代主旋律,构思形式新颖,均为创新的新品与精品;二是推出了二人台新秀,如杨惠等青年新秀。

五是组织严密,协调配合给力,达到了安全与文明双丰收。本次大赛组委会,从治安保卫到演出秩序,从始至终高扬文明新风,场内场外观众六天累计人数多达十余万人次,但没出现任何问题。在组委会的强有力的领导下,县委办、政府办、文化局、公安局、广电局、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二人台研究院、青年自愿者协会、同德化工公司等单位都密切配合,恪守其责,仅公安警力派出150人,青年志愿者50人,企业民兵20人,专职秩序维护人员多达220人。在巨大的赛事压力与秩序维护压力之下,秩序井然,尚无任何瑕疵。青年志愿服务者的热情周到礼貌服务,温暖了诸多观众的心。二人台艺术研究中心,派专人负责接待安排国家级及省级二人台传承人,并在颁奖晚会上登台亮相,一展歌喉,调动鼓励了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比赛结束了,观众却仍然对这次演出良好秩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创了大型文化活动秩序与新风的新高。

六是领导重视,打造品牌,河曲二人台事业再现辉煌。这次大赛成果与收获数不清道不完,但最核心的关键是领导重视。河曲县委、县政府领导接地气、入水土,瞅准切入点,坚定文化自信信念,把河曲民歌二人台这两块国宝级文化瑰宝,装在心上,拿在手上,时刻准备着重拳出击,硬件软件两手抓,两手硬。自打“六五三三二”城市建设规模落成后,他们不忘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竭力打造地方文化特色品牌。早在2014年政府出台了全面提升二人台的“十二条”政策。从此河曲民歌二人台剧团实行了民营公助,留住了人,养住了人,逐步迈开专业化步伐,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首创县委政府主办的“海红花杯河曲民歌二人台大赛”,变民办为官办,一改过去只比“唱”不比“奏”的旧俗,采纳了民间意见,将“三大件”为主的器乐演奏,纳入比赛项目,使演唱与音乐伴奏同步发展,不断涌现出大批新人。每逢河灯节、元宵节与农村传统节日惠民演出,均体现了河曲民歌二人台的无穷魅力。可以说:河曲二人台的蛋糕越做越大,除了艺术界的主观努力外,领导重视确实是至关重要的,没有领导的重视,事业很难成就。

反思与建议:

1. 普及性与专业性协同发展。据县志记载,河曲民歌二人台源远流长,明代就有“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的繁荣景象,可见河曲民歌二人台在河曲有多么普及?在2000年前后,农村二人台演出班子最多达26个,文化就业人数达300---400人,文化创收多达千万元以上。但由于没有专业二人台剧团,二人台足限于业余流动水平,剧目单一且内容不合时宜。自从2011年4月16日成立了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以来,在文化创新人物田白的带领下,王掌良、刘延凤、常春、张成义等艺术骨干助力下,使二人台步入了歌、舞、戏、音同步发展,不断拔高专业化水平,政府“十二条”出台后,开始登入大戏台,大舞台。百姓渴望河曲二人台专业化的路子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2. 注重演义人员基本功的强化训练,不断提高演员的自身素质。作为一个像样的演员,除嗓音、形象、身段条件外,必须注重四功(唱、作、念、打)五法(手、眼、身、法、步)的基本功强化训练。过去二人台属打坐腔的地方小戏,与大剧种梆子戏相比,尚缺四功五法的强化训练。通过这两次大戏台的比赛,使河曲二人台演员深感基本功的不足,“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基本功对演员的要求有多么高?难度有多么大?二人台演员要登上大舞台,必先修好这一课。

3. 二人台的道白一直是二人台的困惑与心结。二人台要发展壮大,必须遵循走大众化、通俗化的路子,道白也要与时俱进,演变发展,在保持地方文化风格味道特色的同时,力求观众能听得懂。不管你是哪一路二人台,不要死守自信各自那一套,大弯大调、老腔老调效果未必好。比如这次大赛比赛结束了,评委、著名歌唱家陈思思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次二人台大赛的道白,她基本都没听懂!”我们希望二人台专业艺术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改进道白语音、语气、语调,千万不得观众听不懂,自己还很自信。风物长宜放眼量,二人台要走遍全国乃至走出国门,必须摆脱小天地,把道白作为二人台主要课题之一,加以认真研究探索。道白问题解决不好,路子永远不会宽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