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二人台 > 资讯 >

“地方小戏”正当红——从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2017四省(区)二人台大赛看文化传承

2017-08-28 发表|来源:广电视界|作者:王禹

河曲,这个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西北部的县城,在全国而言并不知名,但由于其地处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造就了“一河观三省”的特殊地理现状。

地处黄土高原的河曲,依黄河、傍长城,黄河经过多次改道,在晋陕蒙三省交界处拐出了一个大大的弯,最终促成黄河与长城完美的握手,河曲由此而得名。

驻足西口古渡,极目远眺,望着黄河水自西向东流淌着,仍能感受到曾经的热闹与喧嚣;探访万里黄河河床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岛“娘娘滩”,相传曾是汉文帝和其母薄太后避居之地,在清新自然中似能体会到曾经的荣辱与悲欢。望着川流不息的黄河水,倾听着海潮禅寺的钟声;体验着石壁陡峭、黄河夹持其中的龙口险境;品尝着河曲特有的酸捞饭、海红果;在夜幕降临时亲手放一只河灯,在弯弯曲曲的河灯与空中的焰火交相辉映之时祈福着美好未来。

这就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织,传统与现代共融,素有“鸡鸣三省”美誉的河曲。

旧时的河曲交通阻隔,地瘠民贫,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当地百姓常年“走西口”出外打长工的生活方式,在思念、期盼、离别的不断重复中产生了“走西口”民歌,当地人称之为"山曲",进而孕育和催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种——二人台。

正在山西卫视每周日晚21:15热播的《走进大戏台》“2017晋冀陕蒙二人台大赛”在河曲录制,可以说给酷爱二人台的河曲百姓及电视观众带来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文化盛宴。

“地方小戏”根植民间  承载蒙汉民族相融相合

从民歌发展而来的二人台相传起源于河曲,成长于内蒙古,流行于晋冀陕蒙等地区,基本观众达1500多万人。据考证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因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故称二人台。 

观众所熟知并脍炙人口的《走西口》即是二人台传统曲目,二人台目前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约有 120个,内容多取材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表现农家生活和爱情生活等。

《走进大戏台》作为山西卫视较早的品牌栏目,已经有17年的历史,在戏曲传播方面立足于戏曲艺术这片沃土,相继推出了被称为“戏曲界《歌手》”的《伶人王中王》、全国青年戏曲演员擂台赛等精品节目,挖掘了很多青年戏曲新秀。

“山西卫视此时推出2017四省二人台大赛,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山西卫视副总监吉仙红表示,近年来,国家对中华文化传承及戏曲的振兴非常重视,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意见。同时,山西作为戏曲大省,大小剧种有52个之多,戏曲剧团非常多,先后获得大小梅花奖200多个。

吉仙红进一步解释说,本次四省二人台大赛作为山西卫视的重点项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非常重视,相关司局专门召集和组织四省编创人员举行策划会并提出中肯的意见。

黄河水孕育出的二人台一脉相承,一水相通,唱腔或婉转明快,或洒脱奔放,或高亢辽阔,在山西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部分内蒙民间小曲及陕北民歌的曲调而成,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群众性。

“这次大赛是山西卫视筹备时间最长的一个节目。”大赛制片人、总导演赵文军坦言,节目组从2016年6月开始筹备,先后派出四个编导组深入到四省进行调研并收集素材,前期做了很多策划工作,实施方案从第一稿到定稿总计进行了15次的推翻和调整,直至录制前一天还在调整和细化节目的结构与架构。

作为本次大赛的评委和点评嘉宾,著名主持人白燕升表示,“二人台是蒙汉两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产物,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相融相合的结果。”

“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有意识地去引导并发现骨子里的真善美,让戏曲和传统艺术放下身段,让更多观众通过节目能够产生共鸣,慢慢喜欢上传统艺术。”白燕升强调说。

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地方小戏”迎来最红时刻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并提出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推进戏曲等走进校园,加强戏曲常识普及教育,做好戏曲“音配像”工作,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

“山西卫视较早就开始了戏曲走进校园的活动。”吉仙红谈到说,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创办“中国戏曲公开课校园行”,2016年至今,已经分别走进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和山西大学,今年教师节前后,将举行“中国戏曲公开课复旦行”,同时,该活动也已经走进十所中小学。

近年来,山西卫视一直坚持“小投入、大情怀、正能量”的栏目风格,在坚守文化的同时,努力寻求创新与突破。《走进大戏台》就是怀着对戏曲的敬意与尊重,不断实现节目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创新,这次举办四省二人台大赛就是对地方小剧种的传承与推广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

在介绍本次大赛的特点和意义时,吉仙红介绍说,二人台具有着广泛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在节目的选曲上,既有如《五哥放羊》《打金钱》《走西口》等观众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也有如《走西欧》《寻找“老扶贫”》等创新曲目,还有很多是老曲目新编。可以说节目已经突破了比赛的形式,在扩大二人台艺术文化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为四省二人台演员搭建了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更是为电视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

在比赛中,确实产生了相当一部分反映当下生活、时代气质、社会主体的新编剧目,把精准扶贫、两学一做、美丽乡村等当下人关心关注的话题,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在舞台上,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

正如白燕升评价说,二人台就是根植于民间的艺术,其人文价值远远超过艺术价值,戏曲的发展是一方水土一方艺术,它就服务于这一方百姓;希望通过大赛和展演,能够提升二人台艺术,并不断发现更多的二人台人才甚至领军人物。

本次大赛涵盖了四个省区众多剧团优秀的年轻演员,他们大多来自最基层的县级文化剧团,他们的坚持和坚守让二人台能够扎根和保留下来。来自于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的演员张成义从小酷爱民歌二人台,并参加了民办的业余二人台剧团,20岁已在本县小有名气。后因剧团不景气无奈离开并开大车跑运输,深爱二人台艺术的张成义终究放不下心中的梦想,十年后再次选择回归县艺术团,继续坚守喜爱的戏曲舞台。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舞台上,这些年轻演员使出了浑身解数,将传统戏、新编戏等表现形式展现的淋漓尽致,现场观众更是如痴如醉。录制期间,在河曲临隩公园广场每晚都要聚集三四万人的百姓,风雨无阻,他们用掌声和呐喊声回报着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们真正认识到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河曲百姓对戏曲、对二人台的挚爱。

业界一直在讲文化传承,什么是传承?其实,这些优秀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已经给出了答案,他们因为热爱而选择了坚守,因为坚守,他们与全国千千万万基层文化工作者一起成就了中华文化和戏曲文化的源远流长。

正如《走进大戏台》所要表达的,戏曲原来可以这么美,希望二人台艺术能够在如歌的行板中缓缓的在人们心里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