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儿童剧 > 资讯 >

儿童剧要用高级的审美引导孩子

2020-07-29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高艳鸽
儿童剧《想飞的孩子》剧照

由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儿童剧委员会、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戏剧教育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第一期儿童戏剧朗诵教师培训班近日在线上举办。本期培训班的授课专家包括配音导演章斌、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刘晓翠、湖南儿童艺术剧团团长陈戎、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董事长董宁、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姬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宇红等,授课内容涵盖儿童影视配音、儿童戏剧诵读、少儿戏剧培训机构的运营与管理、从儿童戏剧看艺术素质培养、不同题材文本的朗读和表演、剧本的阅读与朗读、用优质的少儿语言和表演教育开启艺术之门等。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的300余位儿童戏剧从业者参加了本次“云”培训。

“儿童戏剧和戏剧教育是儿童艺术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董宁看来,儿童戏剧能给予儿童最直接的感官经验,他们进入剧场后,会不由自主地追随剧情,接受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熏陶。同时,戏剧教育是一种即兴的、非展示性的戏剧活动,孩子可以亲身参与其中,儿童戏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辅助。

作为儿童戏剧从业者,董宁认为这份工作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项引以为豪的事业。因为任何人的艺术素养都不是天生的,孩子们的艺术素养,需要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逐渐培养和提升。通过戏剧来培养下一代,提升他们的素质,点燃他们的想象力,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儿童剧的故事,对孩子们的人生应该有启迪意义,题材要符合儿童的心理阶段,舞美灯光服装道具化妆等,要具有想象力。 ”董宁认为,儿童剧还应该用高级的审美,为孩子们创造一个他们眼中的戏剧世界,让他们能欣赏到高级的、美的戏剧。她说, “千万不要低估孩子,他们是聪明和充满智慧的,儿童剧不要一味去娱乐他们,而是要引导他们,将一些思想和情感,用艺术的方式融入他们的世界中去。 ”

董宁介绍,北京儿艺多年来一直力图用高级的审美、高级的创作,为孩子们提供精神食粮。她以剧院的多部原创剧目为例,阐释“高级的审美”包括的内容,比如文学之美、音乐之美、人物塑造之美、传统文化之美等。

北京儿艺的儿童剧《想飞的孩子》曾荣获多个国家级奖项。在这部剧中,主人公有一大段关于自己想飞的独白,表达了一个农村孩子对自由和美的向往。这部剧每次演出结束后,儿童观众们都会在剧院的大厅一边模仿主人公的动作,一边喊着他的台词:“向左飞、向右飞……”在董宁看来,戏剧中的文学之美,不在于语言的华丽,而在于借助人物之口表达人物内心,让孩子们感同身受,就像《想飞的孩子》中,他们能真正理解主人公想飞的原因。所以儿童戏剧的创作者要去发现文学之美,追求文学的力量,从而让孩子们能够体会和感知到人物的情感浓度。

“孩子们可以通过戏剧,接受润物细无声的美学教育。 ”董宁说,北京儿艺的儿童剧《遇见·贝多芬》讲述了贝多芬的人生故事,并在讲述的过程中引出贝多芬的系列音乐作品。“孩子们通过他们的视角看到了贝多芬的成长经历与人生境遇,理解他的音乐,感受古典音乐的永恒魅力。 ”她说,“当《欢乐颂》的旋律在舞台上响起时,孩子们会明白,在这么辉煌灿烂的乐章背后,有着一个多么坚强、伟大的灵魂。 ”

刘晓翠对一部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放在首位的就是审美。看了最近热播的网剧《隐秘的角落》后,她的感受就是该剧在审美上有高级感,包括演员的表演和音乐等。“秦昊和王景春生活化的表演有高级感,他们没有表演的痕迹,观众觉得他们就像真正在生活。三个孩子的表演也浑然天成,感觉他们就是角色本身。 ”

“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可选择的东西太多,如何鉴赏和取舍?就要建立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选择那些美好的、品位高级的、蕴含真善美的东西。 ”刘晓翠说,尤其是儿童戏剧从业者,也要强化自身的审美意识,从多个方面提升审美能力,包括提升文化修养、专业能力,凝视生活、沉淀思考的。

“文艺工作者的文化修养是放在第一位的。文化修养跟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文学修养、道德标准、人生阅历等是联系在一起的。 ”刘晓翠表示,其中的文学修养决定着戏剧从业者的思维层次,文学积淀很重要,决定了对文艺作品理解和演绎的程度。关于专业能力,她建议儿童戏剧从业者要有突破自己边界的能力,对其他的姊妹艺术,比如舞蹈、音乐、美术等都可以有所涉猎,并运用到作品的排练或教学方法的创新上。

刘晓翠提出的“凝视生活” ,其中的“凝视”体现的是一种情感和态度,在她看来,只有关注社会和人生,看尽人间百态,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才能成为优秀的戏剧从业者。她说,“这种凝视,会让人的目光、个人体验、感知和判断变得敏锐,有人生的温度在里面,这些都可以放在作品里、融入到教学中。 ”

“当拿到剧本开始朗读时,已经进入到表演状态了。当一个剧本被朗读时,更有鲜活的生命力。 ”姬沛本次授课的题目是《剧本的阅读和朗读》 ,她表示,当朗读剧本时,要赋予台词新的生命力。在平时给学生们上课时,她也会组织大家朗读剧本。 “剧本朗读并不是大家想象的像说话那么容易,作为朗读者,要把文本的内涵清晰表达出来。 ”她说,“平常教学中,我有时会对学生说, ‘没有听到你在读什么’ ,不是声音大小的问题,而是听不懂他表达的意义。他没有通过语言的技巧,包括腔调、语气等,说出台词表层之下的深层含义,没有全身心地去诠释人物。 ”

姬沛建议,在朗读剧本时,必须要大声,保证声音洪亮,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做到清晰地表达。其次,要有仪式感,迅速从生活状态进入到剧作家创造的戏剧情境中,去扮演那个角色,进入人物内心,揣摩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她还特别强调要有画面的形象感。“经过多次阅读文本,我们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从模糊到清晰的画面,在你朗读剧本时,这些画面会时刻伴随你,为你补充剧本的气氛、人物的情感、人物的命运脉络,让你始终处于人物的命运之中。 ”她说,“营造这些画面,也是为了相信剧作家笔下的戏剧情境。当你脑子里有这些画面时,其实就意味着你对剧本、对艺术有敏锐的感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