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先要破除思想藩篱

2020-10-21 发表|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韩业庭

10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举办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座谈会,贯彻落实中央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部署要求,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大幕即将全面拉开。时间向前推移。今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

大概十年前,国有文艺院团曾进行过一次体制改革,但阻碍国有文艺院团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理顺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艺生产力。

来自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全国现有的2132家国有文艺院团,从业人员近12万人。关于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目前社会上存在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国有文艺院团没多少,从业人员也不算多,国家完全有能力养着,没必要再改革;还有一种认为,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后,势必要面向市场,那样就可以在导向上“松松弦”。这些都是错误的思想认识。不管是社会舆论,还是国有文艺院团从业者,如果不能破除思想藩篱,树立正确认识,势必会影响改革举措的落地落实。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文化体制改革)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国有文艺院团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主阵地,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深化改革中,不管怎么改,改什么,都不能在意识形态上出岔子,都不能在导向问题上捅娄子。

改革是要面向市场,但面向市场跟坚持正确导向并不矛盾。在当下的文化市场语境下,文艺院团的演出面向市场,就是面向观众,要想获得好的市场回报,就要赢得最广大观众的青睐。绝大多数观众喜欢的文艺演出,必然是积极向上的、能够传递正能量的。低俗、庸俗、媚俗的演出,也许能够吸引一部分人的眼球,但终归不会成为大众审美标准。因此,坚持正确导向是优质演出内容的内在要求,也是国有文艺院团赢得市场的先决条件。

从实践中看,坚持正确导向不仅不影响院团的市场竞争力,还有利于其以精品开拓市场。作为国有文艺院团中的国家队,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几年将“红色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3条主线,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创作了民族舞剧《孔子》《昭君出塞》《赵氏孤儿》《到那时》《英雄儿女》、民族歌剧《刘三姐》《林徽因》《玉堂春》《盼你归来》等精品佳作。仅舞剧《孔子》6年间在国内外就演出400余场,吸引观众超50万人次,累计总票房过亿元。6年间,该剧院还赴59个国家和地区演出200余场,观众近30万人次,基本实现“在主流剧场、面向主流人群、通过主流媒体推广、不靠送票”的对外商演模式。

一些国有文艺院团从业者,过惯了被“养着”的日子,内心深处对深化改革有些恐惧,担心改革后待遇会不会降低,饭碗还能不能保得住。其实,真正该担心的不是改革会不会让自己丢饭碗,而是自己是不是有真本事。在过去几年的改革探索实践中,河南豫剧院实行“全员聘任制、项目负责制、工资封存制”,试行“领衔制”和“技衔制”,领衔主演的收入得到了大幅提升。上海民族乐团推出“赛马机制”,有才华的年轻演奏家脱颖而出,不用论资排辈就能担纲领衔主演。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就是要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激发文艺人才的活力,解放文艺生产力。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思想上率先破冰,行动上才能顺利突围,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亦是如此。广大国有文艺院团工作者,与其观望踌躇,不如放下思想的包袱轻装前行,与整个国家共同踏上深化改革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