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歌剧 > 资讯 >

廖昌永:我们把巡演办成了移动课堂

2019-05-05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丛子钰
 
歌剧《汤显祖》
歌剧《贺绿汀》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歌唱家廖昌永在小组发言上,表达了他对文艺创作的思考:“文艺活动离不开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要不断通过打磨文艺作品的细节培育精品、培育团队,促进文艺作品质量稳步提升。我国古典艺术的群众基础非常好,大众对于形式多样、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是渴求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拥抱世界。现在各地都在修建特别好的文化设施,包括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这些场馆设施都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代表了城市形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加需要加强软件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相关演出制度的建设。”2018年初,廖昌永带着歌剧《汤显祖》去欧洲巡演。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传统戏曲的元素,当昆曲演员穿戴好了上台,二胡、琵琶的声音一响,国外的观众看得目不转睛,还拿着手机拍,给了大家很大的触动。“原来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么美,在国外能得到这么热烈的响应。在这些巡回演出中,我们自己增加了文化自信,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廖昌永说。去年,他还参加了两个文化类的综艺节目,湖南电视台的《声入人心》和中央电视台的《经典咏流传》,在国外,竟然有不少华人华侨表示也看了这些节目,廖昌永认为,应该去寻找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拥抱世界的可能。

记 者:您在上海音乐学院工作期间,除了创作“上海三部曲”《一江春水》《家》和《日出》外,又创作了《汤显祖》和《贺绿汀》两部歌剧。在这几部戏的创作排练中,您大量启用新人,不仅锻炼培养了一批人才,积累了创作经验,也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称赞。

廖昌永:贺绿汀先生是我们学校的老院长,他不只是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还是革命家,年轻时候参加过广州起义,参加过新四军,创作过很多鼓舞人心的革命音乐,像《游击队之歌》《天涯歌女》和《垦春泥》。我们去年就根据贺先生的革命经历、教育经历和音乐创作经历,写了这么一部歌剧,在全国进行了16场巡回演出。在巡回演出中,我有一个感受,就是我们以前对贺先生的革命经历其实并不太了解。这一次我们出去演出的时候都带着学生,我们去参观了盐城新四军总部,参观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东分院原校址。在16场演出过程中,每演一次,同学们就哭一次。我们还去了贺先生的老家湖南邵阳,去了武汉,那是贺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然后我们去了海陆丰,去了汕尾。广州起义失败以后,他们这些革命者,到澎湃海丰的革命老区去。我们一边演一边参观。这个过程中,我们突然反应过来,把一路巡演的过程办成了一个思政的移动课堂。这对于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对于英烈的崇敬之心,对于重塑我们当代年轻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我们有个微信群,同学们在戏演完了之后,会在群里写下他们的一些感受,这比我们去跟他讲这种思想内涵影响要深入得多,他们写出来,我们看完后都觉得挺受感动的。

记 者:中国的音乐文化想走出去,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廖昌永:首先是文化的相互尊重,第二是一定要尊重当地的法律。到别人家里去做客要有礼貌,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尊重人家的文化传统。这个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另外我觉得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利用讲好中国故事来交到更多的朋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讲,我们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3000多年的文化史,我们的传统是非常强的,可讲的故事也非常多。但是在讲这些故事时,我们一定要打造出文化精品,特别是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越来越进入世界的中心。这个时候我们的文化要走出去,第一要讲究讲中国故事的方式,第二要讲究中国故事的质量。其实不仅到国外去讲,在国内讲中国故事,我们也要提高艺术质量,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提高老百姓文化生活的质量。

记 者:听说您一直在做整理中国艺术歌曲的工作,这项工作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廖昌永:从三四年前开始正式实施,但准备工作却有将近10年的时间。在实施的过程中,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四台独唱音乐会,像去年的《我爱这土地》、前年的《春思曲》和更早的《风雅颂》,以及毛泽东诗词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会,唱片录制了两张,接下来今年还有两张唱片的录制工作,曲谱会在今年陆陆续续开始出版。我们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中国艺术歌曲百年”的一个论著的写作,现在提纲已经列出来了,今年进入正式写作的阶段,我们希望在5年的时间内,把中国艺术歌曲的整个框架全部搭建完成,在中国音乐史上填补中国艺术歌曲的空白。这是一项严肃的艺术工作,它的成绩必须成为一个标杆。中国艺术歌曲,从1920年第一首诞生到明年2020年,正好是100年。这其实也是对中国艺术歌曲100年来的一次总结。

记 者:您一直努力让中国的优秀音乐走出去,这些想法最初是不是在您学生时代,您的恩师周小燕老师播下的种子?

廖昌永:对。一方面是我们学校一直在这方面有创造,包括演唱会我们必须要有一半的外国作品,一半的中国作品,这个一直是我们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另外一个就是我在国外参加比赛和演出的这种经历,对我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触动。到国外去,一是我们去参加比赛和演出,经常会唱意大利文、德文等语言的作品,这些都是比赛里必须要唱到的规定曲目,或者是各大音乐厅和剧院里边的保留剧目。但是我们中国的作品非常少,所以那个时候就在心里播下这个种子,以后如果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在国际比赛的曲目库里边,或者说在各地的音乐厅保留曲目里,有我们中国的歌剧,有我们中国的歌曲,那是多好的一件事情。

这些年其实我们不只是在做中国艺术歌曲百年课题的研究,还有中国百年钢琴、小提琴、中国百年交响乐的课题。当然现在光总结是不够的,我们一方面在挖掘整理,然后在总结的基础之上,还要继续向前发展,要勇于在国际上推广。所以我们今年从1月3号开始,做了一个“中国古典诗词与书画中国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在日内瓦演出以后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很多地方邀请我们,比如5月7号到奥地利,那天是联合国的中文日,我们会做这样一个中国古典时期的独唱音乐会;6月份会受邀到德国,和几个艺术机构来做交流演唱音乐会,然后也会跟当地的音乐学院一起建立中国艺术歌曲研究中心。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国际社会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今年春节期间,上海音乐学院和东方艺术研究院在维也纳市政大厅一起做了场中国新年音乐会,以“敦煌”和“东方”为主题,穿东方的服饰,还复制了一部分敦煌壁画上面的乐器,让中国传统民乐和西方古典音乐进行融合。音乐会那天正好下大雪,天气非常糟糕,主办方一直很担心天这么冷会不会坐不满。结果除了市政厅里2000多人座无虚席不说,外边还有几百人慕名来看,但实在是没位置了,只好劝人家回去。这给了我们非常大的信心,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而且证明现在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渴求还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推广。

记 者:去年您参与制作的《声入人心》节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也让音乐剧这种相对小众的形式走入寻常百姓家,这个过程很不容易。作为一个学院派的艺术家,您其实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做古典艺术和流行文化的一个融合,在您看来,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在融合方面都经历了哪些变化和发展?

廖昌永: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也没有划分得这么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关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这种划分。当然它有一定的道理,从演唱的技术、表达的方式和舞台表现的方式来讲,三者确实是有一些区别。但是很硬性规定这个是古典的,是高雅的还是流行的,我觉得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其实在几百年前,我们现在所谓的古典艺术,在当时都是游戏。威尔第的歌剧在当天晚上演出完,第二天满大街都是他那种曲调。所以我就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说我们好的文艺作品一定要反映时代脉搏,要体现人民心声,我们的创作一定要深入生活,要深入人民,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是符合艺术规律的。这些年风格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对于我们古典音乐的从业者们,其实也要求打开思维,要相互融合。

社会经历了各种变化,大家最开始喜欢听某一种声音,到后来喜欢听多种声音。听了很多种声音之后,想听的其实还是好听的声音。有些音乐人披着古典的外衣,结果干的不是古典的事,因为弄的是很流行的作品,到最后又渐渐成了粗制滥造的东西,或者是没有任何创新,这都是不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可能满足了一时猎奇的消费心理,但是它终究是不能长久的。

社会需要的是好的作品,无论是流行的也好,民族的也好,还是传统的、古典的也好,首先都是质量高的作品。为什么古典音乐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些能经历几百年留存下来的,一定是有留下来的价值和道理。所以我想如果说要变化的话,就是大家从单一性到多样性的需求,再从多样性到高质量需求的变化。这是整个社会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记 者:节目播出后,将来可能会有更多音乐专业的学生走向荧屏,甚至通过抖音这种形式,或者用新媒体的一些途径来表现自己,您是否担心这样的趋势会影响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学习?虽然这样可能会让他们拥有更多实践方面的机会。

廖昌永:我其实并不太排斥这些方式,因为毕竟现在人的交流渠道比以前丰富多了,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方式。现在社会对于新媒体的运用越来越熟练,所以我想一个是我们从法律法规上来规范媒体文艺作品的传播,要加强社会监管,因为现在有很多小朋友都在用网络,那么我们网络上传递什么东西,其实对小朋友是有价值观和认知能力上的影响的,因为小朋友们的自我认知能力需要大人在家庭和学校中进行正面的引导,国家对网络文化产品的把控也需要有法律法规加以规范。但是从我本人来讲,我觉得这也是大家创作或者传播的一种有力渠道。一些包括像《声入人心》《经典咏流传》或者《中国汉字大会》《中华诗词大会》这些正能量的节目,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在社会中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制作这样优秀精良的节目会受到社会的欢迎。所以利用好新媒体对于弘扬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必要的。

记 者:作为一名老师,您对现在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以及大学艺术类招生有什么样的看法?

廖昌永:这个没有深入研究过,所以很难说,但是我想中小学音乐教育要加强,因为音乐属于美学教育这个范畴,我们以前更强调体育,现在我们更加提倡美育。一个人光有知识没文化是挺可怕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不但要加强德智体,同时美育教育也是要加强的,特别是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美育教育要加强,不能把自己的喜爱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去。现在未成年人都在唱爱情歌曲,适合于孩子们的音乐作品其实是比较少的,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如何提供更多适合这个年龄段的音乐作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也给我们音乐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在音乐创作上的规范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