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京剧 > 资讯 >

从文艺院团线上突围 看互联网+戏剧的未来

2020-04-22 发表|来源:西安日报|作者:陈黎
儿童剧《风筝》预期在“六一”期间云直播。

春节到盛夏是演出行业旺季,今年因为疫情,演出取消或延期,西安各文艺院团度过了一个难得“闲适”的春节。和影院相似,剧场何时开启仍是未知数。在这个特殊环境下,文艺院团纷纷加入线上“突围”赛,也看到了互联网+戏剧带来的各种可能性。未来云戏剧和剧场会相融共生吗?专家认为疫情后,观众进剧场习惯不会变。随着云戏剧观看“体验感”升级,打破地域感等优势,将给戏剧呈现增添新引擎。

拓宽新领域转战到“云端”

记者获悉,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仅1月到3月全国取消或延期的演出就有近20000场。疫情发生后,陕西多家文艺院团征集作品、自创作品、搭建线上平台,如陕西人艺诞生了自己的微文艺规范和标准。还有的跨界拓展新领域、在转战云端时发现更多路径。

“我们有了广播剧新技能,真的没有想到。”西安儿艺院长王丽虹告诉记者,当疫情一发生,被感召的创作热情如流水,但思来想去只能通过声音来表达。于是就有了3部根据疫情中发生的感人事件改编的广播剧:《我们最知道摘下口罩的你有多美》《一袋奶糖》和《夕阳里的温暖》。耗时共1个月,其中2部剧本自创,第一部还登陆央广新媒体端热播。

“这是成立60年的西安儿艺首次涉猎广播剧,本是无奈之举却没想到这么顺利,获得听众认可也获得专家认可。”王丽虹说,儿童剧演员本身有声音优势,但之前从未想过如此运用,这次试水后也让剧团开拓了新方向。“疫情过去,有演出也有广播剧。”她说将把院团储备的优秀儿童剧目陆续制作成广播剧,让小观众多一个线上感受儿童剧的途径。同时正在排练的一部儿童剧《风筝》将在儿童节推出,届时可能会通过云直播,给孩子们公益播出。

百年秦腔剧社——三意社在排新戏中拓展着领域。秦腔名家、三意社社长侯红琴告诉记者,目前已排完抗疫题材秦腔《青春逆行》,讲述不同岗位平凡人在疫情中的付出。秦腔《秦豫情》进入云排练,还在筹备一台包括小品、歌舞、传统戏曲、民乐等艺术形式的综合晚会,还有一台精品折子戏。“疫情过后,我们同时有4台演出(剧目)推出。”

“云端”风也吹进了三意社。“不能演出时要想办法和观众建立联系。”侯红琴说,三意社新开了快手账号,并在官微上积极推文。将练功、新剧、名家唱段等信息每天发布。还一周三次和陕台《秦之声》官网连麦,通过网络平台和戏迷进行秦腔的说、唱、聊。“通过云端见面,看到观众反映依然热烈,很欣慰。”她说,三意社筹备已久的缅怀秦腔表演艺术家肖玉玲的戏曲晚会在4月进行云直播。原本为期一年的剧场追思演出,也要通过云平台演出。

戏剧和影像的融合由来已久

观众习惯走进剧院看戏剧,院团习惯了现场演出,技术的更替、疫情的特殊期间,让戏剧人和普通观众聚焦在云直播、云戏剧上。其实,将戏剧用影像方式呈现在中国早有先例。那就是诞生于1905年,繁盛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戏曲电影。“中国电影是从戏曲借鉴来的,因此一直有影戏传统,为中国电影带来独特的传统美学和艺术特质。”陕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牛鸿英告诉记者。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48年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和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戏曲电影。《野猪林》(京剧)、《红楼梦》(越剧)、《天仙配》(黄梅戏)、《花木兰》(豫剧)、《火焰驹》(秦腔)等大量优秀戏曲剧目都搬上过电影屏幕,引发了全国风靡,形成当年的戏曲电影国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曲电影数量和故事片不分伯仲。

无论当年还是今时,只要涉及戏剧“移步”影像平台播出,都要解决“如何给观者提供更好观看体验”。当年戏曲电影不是单纯纪录戏曲舞台表演,而是用各种布景、实景设计、特技等,以符合电影呈现方式表达,又不失传统戏曲舞台魅力。“一个新的技术来了,传统艺术不断去融合,借鉴进来,不断传承。”牛鸿英说,从戏曲电影发展可以看出,传统美学的底蕴滋养着电影发展,并渗透到大众艺术中。即使到了今天,和历史相关的电影题材仍有戏曲的影子。

曾盛行的戏曲电影并没有取代现场演出,今日云戏剧的未来也备受关注。

未来版云戏剧不会取代剧场

当疫情结束,线上和线下戏剧演出是何种面貌?戏剧界和观众最关注的是,技术日新月异,云直播、云戏剧能带来剧场般观看效果吗?如果可以,云端会不会有一天取代剧场演出?

戏剧界公认的标杆,已建立10年的NT Live(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直播平台)或许可以作为例证。它线上线下一样购票、入场、戏剧直播或重播模式,高清影像和拍摄技术,让不少观者感叹不输剧场。大量经典剧目已被引入中国等多个国家,也吸引了一大批戏剧迷的追捧。“2018年,西安音乐厅就上映了NT Live经典剧目《简·爱》,2019年也有一些经典剧目在西安上演。”牛鸿英看过其中几场演出,感受很震感但和在剧场不太一样。“现场高清影像的质量非常高,还增加了花絮、采访、揭秘剧场等。顶级演员演出经典剧目,艺术水准非常高。”她从播出效果看到在技术层面最大限度还原剧场呈现,内容层面也不是简单的高清还原,凸显了高审美很吸引人。

去年5月,全球首次“4K+5G”影院直播在北京举行,国家大剧院民族舞剧《天路》在首都电影院、手机端、电视大屏端等多渠道同步呈现,给观众带来真实清晰的震感感。“未来虚拟技术运用得好,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沉浸感,但我觉得云戏剧还是不能取代剧场。”牛鸿英提到,演出现场每一次演员表现都不一样,而且很多剧目在情节设置上有互动设计,这是线上取代不了的。“我觉得是各有各的特质,都会有人喜欢。”她说,因为制作成本和接受度的原因,目前来看云端更多呈现宏大题材的经典作品。

戏剧人也认为戏剧现场无法取代。王丽虹说,通过云直播能看到一些经典戏剧,未来也会成为戏剧艺术传播的表现手段之一,但戏剧诞生已2000多年,人们依然进剧院看戏剧。疫情结束,观众还是会进入剧场的。侯红琴认为,戏剧艺术的魅力所在就是在剧场,演员的演出需要观众。“我觉得没有观众直接面对,就不能称之为戏剧。”但她也认可,云直播、云戏剧可能会带给更多年轻观众亲近、观看、了解秦腔的机会。

各有所长因此都有各自的观众群,这可能是未来云戏剧和剧场呈现的样貌。毕竟和一部电影全国院线同步播放所不同,等一出好剧到所在城市演出并不容易。从这个层面看,云直播、云戏剧运用得好,可以开拓出更广泛的涵容量,满足更多人群需求,发掘出新的观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