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动传统戏曲守正创新

2024-01-10 发表|来源:中国文艺网|作者:陈涌泉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光辉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迎来生机勃发、无限广阔的新天地。习近平文化思想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文明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书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的篇章。深刻理解、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是引领、深化、推动新时代戏剧工作和剧协工作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团结引领广大戏剧工作者,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以传统戏曲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坚定文化自信,回归戏曲价值正导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大历史观、大文明观的宏阔视野,强调了文化自信的极端重要性,认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锚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方位,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一系列论断彰显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并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领导人的文化情怀和豪迈气概,给予以戏曲工作者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工作者以无限鼓舞、无限力量。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深受欧美、西方文化影响,有不少人误以为中国传统戏曲落后于西方,总想用西方戏剧思维改造东方戏曲艺术,以致于生搬硬套、不伦不类。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文化自信”的部分正是要治疗这部分人的“软骨病”。近年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越来越回归本位。作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戏曲赓续历史文脉、反映现实生活、凝聚乡愁乡情、传递东方神韵,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情感的纽带、民族艺术的名片,是最美的乡音、最美的中国声音。在戏曲舞台上,中华文明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特质,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观念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戏曲雅俗共赏的特点,使得它在任何群体中都能传递中华文脉和民族基因,深刻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中国剧协高度重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更是把对戏曲人才队伍的建设当作重中之重。我们将文献调查与深入基层实地走访相结合,紧扣当代戏曲艺术实际,梳理中华戏曲在传承与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分析文联、协会在推动戏曲艺术繁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使命任务,并形成调研报告,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工作方向。加强对基层戏曲工作者的团结引领,认真做好民营戏剧工作委员会工作,举办“两新人才培训班”和全国民营剧团优秀剧目展演,展示民营戏曲创作成就,夯实基层戏曲工作者队伍。举办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针对18周岁以下青少年)、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戏曲)展演(平均年龄不到35周岁),发掘、培育青少年戏曲新秀。举办西北五省区戏曲一线骨干培训班、全国中青年戏剧骨干人才研习班等多个骨干培训班,涵养、壮大戏曲骨干人才。高度重视中国戏剧梅花奖评奖工作,推动建设科学、公正、公平的戏曲评价体系,举办梅花奖演员讲习班,推出、造就戏曲领军人物,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2023年正值梅花奖创办40周年,梅花奖获得者中绝大部分都是各戏曲剧种的代表和骨干,他们是深受戏迷观众喜爱的艺术家,是各个剧种的传承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和民族根脉的守护者。我们全国联动隆重举办了系列庆祝活动,包含召开纪念研讨会、举办“梅绽新时代”庆祝晚会、组织专栏征文活动等,并组织梅花奖艺术团深入基层,下农村、进高校,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戏曲观众,扩大戏曲艺术的受众面和社会影响。作为行业协会,我们要正导向、领方向,只有让民族艺术、传统艺术价值回归,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思想根基。

二、坚持守正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正作为

坚守传统艺术的价值、守护民族文化根脉,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裹足不前。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我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于戏曲艺术来说,就要坚持守正创新,紧跟时代步伐,让传统艺术实现现代表达,推动传统戏曲现代化。守正就是回归戏剧本体,坚守艺术本位,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寻找前行的动力;创新就是要与时俱进,使传统艺术彰显现代神韵。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就是要在遵循戏曲美学精神和艺术规律基础上,通过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和当代科技成果,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类情感相融通,与观众审美相契合。

中国剧协在各项戏曲工作中支持与包容各类创新创造,并对推动传统戏曲现代化尤为重视。在中国剧协举办的中国戏剧节、中国校园戏剧节、全国小剧场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中,我们精心遴选全国各类院团、高校创作的大量戏曲剧目,包括新编历史剧、整理改编传统戏及戏曲现代戏等,在创排主体、主题题材、风格手法上,坚持多元包容、丰富多样、不拘一格。2023年11月,我们在杭州、温州两地联动举办第18届中国戏剧节,34部参演剧目、1部特邀剧目、12部展演剧目中有31部戏曲作品、多姿多彩。演出广受欢迎,许多剧目一票难求,特别是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我们对其探索传统戏曲现代化路径、抓住青年观众开拓戏曲市场、紧跟时代审美创新营销方式等给予高度关注与肯定,初立舞台便深入调研指导,特邀参加戏剧节展演,助其爆火“出圈”。此外,我们正视问题,为摆脱当下舞台美术“大制作”的沉重枷锁,举办“新时代戏剧舞台美术创作论坛”,主题就是“东方审美精神的现代表达”。舞美只是一个方面,我们戏剧戏曲创作的各个专业,都应该正本清源、坚守东方审美精神,同时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融合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科技,让现代技术更好地为艺术服务。

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文明互鉴正能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统筹两个大局,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携手促进文明进步。我们看到自冷战结束以来,当前的国际形势前所未有的复杂严峻,四起的硝烟、生态环境的恶化、人道主义的灾难等正在拷问着我们文艺界的良知。在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艺术交流越来越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而戏剧,这一古老而又鲜活的艺术形式,继承着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它跨越语言、时间和地域的障碍,让我们在情感的共鸣中理解生活、社会、世界和人生。因此,作为戏剧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戏剧这一艺术形式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交流,用戏剧的力量,搭建起跨文化的桥梁,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正是鉴于这样的理念,2023年中国剧协抓住机遇、搭建平台,在澳门举办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在深圳举办第27届BeSeTo(中韩日)戏剧节、在北京举办新时代校园戏剧国际交流展演,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增进各国戏剧人友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我们选取最能展现东方美学精神的昆曲《浮生六记》作为第27届BeSeTo(中韩日)戏剧节开幕演出,期间还举办了“用戏剧搭建跨文化的桥梁——世界戏剧人论坛”,国内外专家从各自创作实践出发,回顾戏剧跨文化交流的历程脉络,为国际戏剧交融合作贡献舞台经验与学术思考。在新时代校园戏剧国际交流展演期间,也举办了以“交流互鉴、多元融合的校园戏剧探索”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这些活动助力戏剧创作“当代表达”“国际表达”更加多样化,推动了各国戏剧作品、戏剧人交流互鉴、携手并进。我们的戏剧艺术尤其传统戏曲,也要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吸收来自世界戏剧乃至一切姊妹艺术的有益养料,力争在国际舞台上,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贡献。

新征程扬帆逐梦,广大戏曲工作者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我们将以自己的热血、辛劳、智慧与汗水倾情创作、演绎历史沧桑巨变、人民砥砺奋进的美好中国故事,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同时,不断守正创新,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推动戏曲艺术承担新的使命、创造新的价值、展现新的风采,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作者系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