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领略中国戏曲独特魅力 ——读《中国戏七讲》

2024-03-08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徐晟
《中国戏七讲》 李楯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戏曲,是诗、词之后“最中国”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李楯教授的《中国戏七讲》,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戏曲,为我们领略中国戏曲独特的魅力,认识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供了一把钥匙。

《中国戏七讲》共七个部分,涵盖了戏曲的源起与演变、艺术特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角色与行当、音乐与声腔、舞台艺术以及传承与创新等方面。

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传承者。从远古的《诗经》、汉代的“百戏”、唐代的歌舞戏,到宋元的杂剧、明清的昆曲与京剧,再到现代的创新剧种,戏曲的脉络清晰可见。《中国戏七讲》,带着我们走进戏曲历史的长河,感受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中国的戏曲是一个复杂的艺术体系,生、旦、净、末、丑,各有各的特色。生角的唱腔高亢激昂,旦角则细腻婉转,净角的大嗓与末角的苍凉,丑角的幽默诙谐,每一个角色都有独特的唱腔和表演特色。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四功五法,每一种表演技巧,都传递着丰富的情感,展示着戏曲独特的魅力。

戏曲不仅是“戏”,是一种可以“看”的表演艺术;戏曲还是“曲”,是一种可以“听”的艺术。秦腔的高亢激昂,京剧的细腻婉转,豫剧、川剧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与琵琶、二胡、笛子等传统乐器的完美结合,给中国戏曲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戏曲与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内容上看,戏曲常常选取历史故事、传说神话等作为剧情的基础,而这些题材往往源于文学作品。一方面,戏曲通过表演的形式,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展现给观众,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魅力。另一方面,戏曲的发展,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表现形式。所以说戏曲与文学,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研究中国戏曲,也为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戏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戏曲在培养人的审美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戏曲,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传承文化,还可弘扬民族精神。无论是《长生殿·哭像》还是《牡丹亭·寻梦》,无论是《审头刺汤》还是《单刀会· 刀会》,这些经典剧目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它们不仅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文化的载体和民族精神的凝聚。中国戏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于戏曲的传承和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模仿和复制上,更应该注重其内在的精神和价值。

电影、电视剧兴起之后,中国戏曲日渐式微。在许多年轻人眼里,戏曲已经“博物馆化”了,犹如陈列在橱窗里的馆藏文物,只能隔着玻璃欣赏。李楯教授的《中国戏七讲》,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中国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为我们打开中国文化宝库之门,提供了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