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在守正创新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2024-05-14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刘燕 李定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必然要求。坚持守正创新,贯穿和体现于中华文化主体性不断形成、发展、巩固的全过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持续推进“两个结合”,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谱写中华文明新篇章。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科学指引。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保文化主体性在正确道路上不断巩固。

持续推进“两个结合”。党领导人民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也是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持续推进“两个结合”,是进一步巩固当代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持续巩固当代中华文化主体性,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有机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在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根植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沃土,不断挖掘、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和思想精华,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魂脉”与“根脉”的深度融合。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坚守文化主体性并不是要搞闭门造车,而是要坚持开放包容,以宽广的胸怀学习、借鉴并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从而在坚守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自己,本质上是主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当前,面对交流交融交锋相互交织、愈加激烈的世界文化发展局势,一方面,我们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坚守中华文化根脉,培育并巩固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另一方面,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同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文化主体意识,既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又始终保持自身的鲜明特色,探索出一条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路。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