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资讯 >

评晋剧《唐宗归晋》

2017-02-27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王嘉
《唐宗归晋》剧照 中国晋剧艺术网摄影师 安志义/.图

2017年2月21日晚,观看了山西省2017新春新创剧目展演,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大型舞台剧创作资助项目——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创作演出的《唐宗归晋》。首先从剧名来讲,无论是该剧之前名为《太宗归晋》还是如今的《唐宗归晋》,我认为都是不合适的。唐朝所有的皇帝除了李渊的庙号为唐高祖外,其他都可谓唐宗,有唐太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等等,太宗也是在历朝历代都有沿用的。剧名在以归晋为行为的前提下,这个所谓“唐宗”人物的唯一性无法体现,是不严谨的,可能“唐太宗归晋”可妥当一些。

“不是任何剧目都具有评论的价值。”我认为,从目前的舞台呈现来看,《唐宗归晋》就是一部不具有评论价值的戏,同时也是一部不具备成熟的上演条件的戏。这样的戏对戏剧评论者来说,除了对剧目的看法外,更多是此处省略掉的……个字了,语尽矣。

全剧剧本的文学性很强,但较缺乏通俗性,从舞台呈现看,我认为该剧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于剧本。我认为剧本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一是全剧的宏观历史背景交代不足,二是矛盾悬念过多以致铺的太满、太远、太深,三是矛盾的冲突发展不足,四是故事逻辑性不强,五是主题立意思想不鲜明、不突出。

全剧的宏观历史背景交代不足,就无需多得累赘了,一是唐叔虞在面对普通观众时,可能需要更加详细的交待,另外就是李世民与金卯、茱萸两家恩怨的发生到底是在什么样的历史环境背景下,什么样的历史节点下,没有前置的解释,也没有很清楚的解释。

全剧悬念铺垫过多过深,在全剧前大半部分可以说是只设置悬念而不给予观众解释悬念,悬念的解决点究竟在哪里,该剧俨然把观众对情节的未知和困惑当成了全剧向前发展推进的方法。尤其是人物关系的悬念设置,可以说让人极为费解。戏剧悬念源于心理学中人们由持续性的疑虑不安而产生的期待心理。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有文,“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结果”。悬念在剧本中的运用,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总悬念与小悬念、期望式悬念与突发式悬念,其实,这些运用之间都是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的。悬念的形成、保持和加强,应该依靠“抑制”和“拖延”的艺术手法,也可称为“延宕”和“缓解”。也就是悬念过多的时候,在发展过程中解决一些悬念,而随着一些悬念的解决再铺开更多的悬念,缓解观众的紧张与未知。拖延手法,就像我们经常所说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在悬念紧张的时候突然落幕,让观众得到缓解,得以暂时的解放,从而期待下文。悬念之所以要抑制和拖延,不让悬念太重,就是要考虑到观众的精神忍耐程度。而该剧就没有考虑观众的感受,把悬念一味的铺排叠加,没有考虑观众究竟能够容纳接受多少对情节的未知,剧中过多的人物关系、矛盾由头都很晚的才交代给观众,所以就会让观众看得很累,甚至看不懂。

全剧就是这样以过多的悬念积累,试图将剧情发生到一个节点,即倒数第二场,金卯刺杀李世民失败时才进行爆发,以此而跌宕。但是目前来看,这样的跌宕,悬念所铺垫的冲突与矛盾并没有很好的爆发出戏剧性的效果。给观众铺垫了很深的金卯与茱萸对李世民的怨恨,在李世民的解释与对他们恩以宽恕的情况下,他们都很快的把报仇的想法打消了,金卯和茱萸对李世民的隔阂与障碍是显得那么容易解决,由此前边他们报以几十年的信念、对历史的认识、对李世民的怨恨也都在刹那间烟消云散了。其实这也恰恰把更多抒情的可能性破坏了,矛盾的铺垫最终没能形成具有实际对抗性质的思想争鸣。

另个就是剧情的逻辑性问题,金卯作为并州守卫,把握地方兵权,有很多与李世民近距离、甚至是二人单独接触的机会,剧中也设置了很多这样的情境,茱萸也是,茱萸与李世民只有二人在唐叔虞祠内也是完全可以刺杀李世民的,但茱萸拿起了弓箭却只射杀了猫头鹰,且射杀猫头鹰与剧情毫无意义。金卯与茱萸都是通过更加具有难度和风险、更费周折的方法才刺杀李世民,不符合逻辑性。

全剧主要叙述了李世民与两家后代的矛盾得到了解决的故事,这样的情节对该剧所理想化展示的治国理政思想来讲,显然是不容易承载的,目前来看也无法从剧情中体现出很鲜明、很突出的审美情怀与主题立意,而更加具有对剧情想体现的主题的强加意味,比较牵强,对情节的主题思想略显有意拔高。

该剧的舞美,也就是LED屏幕,很敷衍,艺术追求与专业态度让人质疑。剧中的秦王破阵舞可以谓之造型艺术,而把传统戏曲中耍剑的玩意儿都给这些群体剑舞的造型作了嫁衣。

全剧值得可喜的当属几位青年演员的演唱与表演,值得一赞。尤其是主人公李世民的扮演者李国萍,颇具乃师风范。但建议她可以在向师傅学习的同时,找到一个模仿与自我的平衡点,别一味过度的模仿而丧失磨灭了自我的条件与个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目前的文艺创作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我们一定要对此深入思考,哪些作品可以谓之高原,哪些作品可以谓冠高峰。那么作为受到“国”字头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项目来讲,应该是个方向标,达不到高峰也最起码应该是个高原吧,但目前来看,有一些作品不可谓高原,更像是盆地,用网络语言来说就是“神坑”了。究竟是我们认不清高原的高度,还是我们距高原的距离还有很大差距呢?

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近年来创作了很多的新创剧目,这种创作的积极性是非常好的,这样的创作量也是在全省艺术院团中少见的。希望在注重对量的追求上,总结一些剧目存在问题的经验,加强对剧目质上的要求,把戏曲宝贵的创作经费能用在“刀刃”上,加强对艺术性的把关,充分论证、真实论证、讲艺术的论证,以便今后更好的创作剧目,不要总给我们的戏曲“库房”增加负担,防止把一些剧目多次出现的问题现象在今后创作剧目的过程中恶性循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