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皮影戏 > 资讯 >

孝义皮影 木偶: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2015-08-08 发表|来源:山西晚报|作者:王晋磊
 

皮影、木偶、碗碗腔被誉为孝义文化中的“三宝”,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孝义文化的特色和亮点。早先时,孝义的皮影和木偶是各自成班社的。受当时条件限制,木偶戏因照明设备差夜间无法演出,而皮影则只能在夜间演出,慢慢地两个班社就合二为一,成为当地人称的“灯影班”。灯影班白天演木偶戏,夜间演皮影戏,配乐以当地碗碗腔和晋剧为主。“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就是描述孝义皮影和木偶表演的一副对联。

1 捻须、鞠躬、回眸孝义木偶活灵活现

7月23日上午,孝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内正在举行社区文化活动。

随着一阵“锵锵锵”的戏曲乐声,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手举着一个木偶走到场地中间。他拉了一个马步,眉毛一挑,眼睛一瞪,“啪”地一摆,手中的木偶就来了个亮相。一瞬间,木偶就像被注入生命力一样,活了起来。木偶在舞,人也在舞,人偶合二为一,顿时引来满堂喝彩。

木偶戏分为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铁枝木偶戏四大类。孝义的木偶属于杖头木偶,就是操控者一手举着木偶,另一手用两个操作杆来指挥木偶做出各种动作。在老人手里,木偶像活了一样,动作流畅地做着捻须、鞠躬、回眸等动作。随后,两名年轻女子分别举着女旦和小生的木偶上来配合。三个人默契的表演让观众更加兴奋。

正在表演的这位老人叫武兴,今年65岁,是孝义木偶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和爱人李淑英,把一辈子都贡献给了木偶和皮影表演艺术。2010年,从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团退休的武兴在当地一老板帮助下,组建了木偶皮影演出团队。当时团队学员都是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的孩子,武兴和爱人手把手地教。从基本功开始,一直到孩子们能上台表演,夫妻二人付出了数不清的心血。武兴带着这些孩子上过中央电视台、去过世博会……赢得无数荣誉。可惜2012年,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团队被迫解散。

此次配合武兴老师表演的两个女孩是张蓉和白京京,就是那批学员中的两个。受生活所迫,这些学员也都转行干了别的,张蓉和白京京也都一年多没有摸木偶了。听说记者采访武老师,需要有人配合,两个人立马放下手里事赶来帮忙。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武兴一辈子都在和皮影木偶打交道,看着皮影木偶戏的衰落,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为缓和气氛,记者和武兴老师谈起了当初学木偶戏的情景。“我们那时很苦啊,每天要举净桩。大冬天,一早就在院里举,一举几个小时,手都冻僵了,完了以后还不敢在火上烤,只能伸到褥子底下慢慢暖。”举净桩是木偶戏的基本功,就是举着没有装扮的木偶站桩,这可是比站军姿难得多。张蓉和白京京也插话说,她们开始学的时候,最怕的就是举净桩了。一上午练下来,手连水杯都拿不住,很多人都哭过。

团队刚解散时,武兴心情低落了很久,后来在孝义市非遗办公室的邀请下,他每周都要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来教学生。

2 木偶表演真叫绝川剧变脸也能演

现在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团的团长刘亚星也是武兴的徒弟之一。刘亚星的美猴王孙悟空耍得最好,一根金箍棒舞得上下翻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木偶的表演比真人还精彩。刘亚星告诉记者,经过老艺人们多年的苦心研究,如今孝义的木偶,不仅可以表演戏曲中的甩发、喷火、舞长绸、翎子功、佛珠转抛接等高难度动作,还可以表演川剧变脸、书法等绝技。

20世纪80年代,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团排练的《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通天河》等大型木偶戏久演不衰。该艺术团还曾代表山西赴英国演出,演出场场爆满,英国观众连连叫绝,孝义木偶戏在当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2002年6月,特色剧目《花果山》《长袖舞》《疯狂吉他手》参加了“世界杯”足球赛庆典文艺活动韩国大田国际木偶艺术节。代表性剧目融入新的时代内容,十分赏心悦目,演出效果非常可观,可谓是新时期孝义木偶的里程碑式的成果。

3 访村进户寻回失落民间的皮影戏

孝义皮影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今年84岁的梁全民老人,他也是武兴的老师,在孝义皮影木偶界,他是辈分最高的一位。由于老人年事已高,不便打扰,我们采访了孝义皮影的省级传承人侯建川。侯建川也是让孝义皮影重新焕发生机的关键人物之一。

这段时间,侯建川正忙着排练为抗战胜利70周年献礼的新皮影戏《抗日模范村——母亲之歌》。这部新皮影戏以发生在孝义市兑镇石像村的抗日真实故事为蓝本,讲述了冯光仁一家以女英雄冯全英为榜样,义无反顾出人出钱出力出物,坚决参加八路军游击队,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侯建川原本是孝义碗碗腔剧团的成员,接触皮影戏源于1989年孝义皮影戏去英国的演出。那次演出让侯建川爱上皮影。1992年,侯建川访村进户,寻找失落民间的皮影戏。通过多方打听,找到了“二义园”第七代传人武海棠老艺人。“二义园”是创建于清同治二年的孝义皮影戏班社。当时70多岁的武海棠老人哆嗦着从破旧的土窑里翻出了“宝贝”。

2004年,侯建川牵头成立艺术学校皮影班,拜老艺人武海棠为师,收拾“二义园”全部家当,挑选热爱艺术的年轻学生,邀请老艺人传授技艺。

2007年5月,“中国深圳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举行,背水一战的侯建川贷款7万元,赴会参演。就是这次演出,打开了皮影戏再登大舞台的局面。皮影戏这一古老剧种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此后,孝义皮影开始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并多次获奖。2010年,受大同市政府邀请,孝义皮影常驻云冈石窟表演至今。

4 皮影木偶进课堂珍贵非遗重焕生机

如今,孝义皮影木偶表演不但在全国各地演出,《花果山》《长袖舞》《疯狂吉他手》等剧目还登上国际舞台,拍摄的相关影视作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获得国际国内多项大奖。

2006年,孝义皮影戏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孝义木偶戏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0年1月,孝义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皮影木偶之乡”的称号。

孝义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梁智珠告诉记者,为了让非遗重焕光彩,孝义市建立了非遗宣传普及机制;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组织专家和学者建立传承人认定体系;组织申报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有国家级项目传承人5人,省级项目传承人11人,市级项目传承人20人。

孝义市司马初中还开设有皮影、木偶制作课,特聘武兴等人为指导;孝义市各学校都开设了音乐、制作、欣赏等课程,将非遗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中,定期请专家作指导。一方面增进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吸引更多新生力量参与非遗保护,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09年,孝义市贾家庄村修建了民俗文化展览馆,成立了皮影雕刻文化产业基地及皮影影视基地,组织村里的妇女学习皮影雕刻艺术。这些皮影被制作成艺术品,深受来孝义旅游的游人欢迎。

孝义市还建立皮影木偶影视拍摄基地。今年,孝义市将新建的天福广场打造成“文化一条街”,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文化走进商业街,不仅为各位艺术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更让市民们知晓孝义文化精神,达到对地域文化的宣传、了解及保护。通过传统民俗文化创造现代商业模式,提升商业价值,再通过商业价值的实现反映出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使其互为载体,对民俗文化商业进行了创新的尝试。

非遗小档案

孝义皮影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孝义市而得名。据考证,孝义皮影起源于战国时期,史料记载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有班规。孝义皮影鼎盛于明清时期,艺人以牛皮雕镂,造型粗犷、线条简洁、手法夸张,演出时以纸糊窗,以唢呐吹腔伴奏,旋律高亢、古色古香、韵味无穷。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登上邮票,被全国人民认识。孝义皮影剧目丰富,现收藏有200余本,这些剧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极具学术价值。

孝义木偶是流传在孝义及周边市县、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地方特色剧种,属于杖头木偶戏。据考,孝义的木偶戏于宋代时期传入。孝义木偶的造型简洁粗犷,神态灵活生动,机关奇巧适用,极具北方特色。明清两代,孝义的木偶艺术进入鼎盛时期。民间艺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木偶人脸谱,眼睛能转动,嘴巴能开合,表演传神,形象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