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文化惠民:给百姓最好的文艺大餐

2015-02-01 发表|来源:黄河晨报|作者:范娜 冯杨婕

送戏下乡盛况(资料照片)

有人说,运城是戏剧之乡,但在以前,这个“戏剧之乡”的名号离老百姓有着一定的距离。自两年前,运城市宣传文化部门启动“四心剧场·天天有戏”“戏曲惠民·欢乐百姓”送戏下乡系列工程后,各县(市、区)剧团深入乡村、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进行戏曲惠民演出,把戏剧大餐送到老百姓的生活中,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村就能看到精品戏曲。

这项活动还推动和促进了运城戏剧精品创作的繁荣,让运城“戏剧之乡”的美誉发扬光大,名扬黄河金三角一带、乃至全省、全国。

把戏送到百姓心坎里

老百姓要杀猪宰羊慰问演出团,村民们抬着硕大的牌匾感谢宣传文化部门,村民情不自禁书写书法作品盛赞市委、市政府,偏远贫困山区农民高兴地说:“我们能看到大剧团、名演员和这么好的戏,全是托改革的福了。”

这不是影视剧里的情景,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故事的起因缘于我市启动的“戏曲惠民·欢乐百姓”这一文化举措。

2013年8月,根据运城市委、市政府安排,运城市宣传文化部门启动了“四心剧场·天天有戏”“戏曲惠民·欢乐百姓”送戏下乡系列工程,每年投入1000万余元,以剧团演出、政府埋单、群众受益的方式,组织各县(市、区)剧团送戏下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戏曲节目。

“每次送戏下乡时,舞台下都是人山人海,而且每次演出不超过3个小时,老百姓就不让走。”运城市文广新局分管此项工作的副局长任红玉说,去年在绛县进行折子戏展演时,天降大雨,即便这样,老百姓也不愿意离开,他们打着伞在雨中看了3小时的戏。她说:“百姓确实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着戏曲,让人感动。”

“四心剧场·天天有戏”则立足于运城市区,每天在河东会堂组织演出,以1元票价回馈社会。蒲剧、眉户、豫剧、曲剧等十多个剧种,晋陕豫三省专业演出团体参演。市区群众几乎天天有戏看,人人能参与,解决了市区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看戏难问题。河东会堂内天天有名角、夜夜有戏看,几乎每场都座无虚席。这项活动赢得全社会的一致好评。

“戏曲惠民·欢乐百姓”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市场不景气的市内剧团凝聚到一起,还吸引了临汾、翼城、曲沃、侯马、河南三门峡、灵宝、陕西渭南及等地剧团加盟,造就了一支由“运城号”戏剧航母带领下的28个剧团参战的联合舰队,在黄河金三角,乃至全国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戏剧现象。

文艺精品传递文化正能量

“戏曲惠民·欢乐百姓”活动还推动和促进了全市戏剧精品创作的繁荣,运城市文化工作者在普及文化活动的同时,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3年内,运城市新创编和移植剧本近50部。有弘扬正能量,讴歌真善美的《党员妈妈》《憨局长还债》等;有展现改革开放画卷,反映现实生活的《果乡情》《守望》《五福临门》等;有弘扬传统文化,体现运城人文精神的《农祖后稷》《忠义裴都》《孝祖虞舜》等。

“近年来,我们通过动员鼓励奖励新创剧目,征集到许多优秀的剧本。”运城市文广新局局长杨金贵说,夏县退休老干部高吉林所写的剧本《斩公槐》经过夏县蒲剧团的精心排演,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全力打造,这部戏被打造得越来越好,荣获山西省“杏花奖”新创剧目大奖和5个单项奖。

蒲剧作为运城根祖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各种特技更是成为中国戏剧的瑰宝。但近年来,蒲剧特技面临失传,运城市文广新局把抢救蒲剧特技作为一项传承、弘扬工程保护起来。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市文广新局千方百计筹集40余万元,邀请了曾执导《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大型电视剧的著名导演潘引来,指导拍摄,精心制作,拍摄、出版了10集电视艺术片《中华戏剧瑰宝——蒲剧艺术特技》。该片荣获山西省第17届电视艺术片评选唯一的一等奖。

除此之外,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2009年推出的《山村母亲》,进军全国优秀精品剧目,2013年荣获国家优秀保留剧目大奖;《闻喜鼓车》不仅参加了全国巡演,且登上了国家最高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盐湖区蒲剧团中年演员孔向东主演的《清风亭》,荣登中国第24届戏剧“梅花奖”宝座;市蒲剧团青年演员贾菊兰以一部《青丝恨》,荣获中国第26届“梅花奖”;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团长景雪变,担纲《山村母亲》喜获“二度梅”。

一个地方,几年内喜捧三朵“梅花”,这在全国还是独一份。近3年来,运城市还摘取全国戏剧12朵“小梅花”,20名演员荣获省文化厅“杏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