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引领蒲剧新风尚的“俊英腔”

2016-09-19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王嘉

蒲剧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历史悠久、靓丽夺目的重要一支,以慷慨激昂、朴实奔放的艺术特色数百年流传至今。“诗文随时运,无日不趋新”。艺术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水平的不同于变化,艺术的风格也在随之不断发展。紧扣时代,保持时代性是艺术继续发展的必要选择。蒲剧艺术在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山陕梆子分道发展,到南路与西路的融合发展,及经历革命年代、新中国以来不同时期下,蒲剧艺术的演出、剧目、音乐等都在随着时代而变化。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受多元文化与娱乐形式的丰富,现代文化与审美变迁的环境影响,戏曲艺术的受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武俊英戏曲扮相照 资料图

在戏曲面临传承与创新这一两大问题时,新时期的蒲剧表演艺术家武俊英可称得上正本清源,开扩未来。她创造的蒲剧“俊英腔”艺术,紧扣时代审美,把握艺术发展的时代前沿,为蒲剧旦角声腔在新时期的发展扣响了一扇大门,享有“蒲剧皇后”的美誉。

“俊英腔”的创造是源于武俊英对传统蒲剧的常年积淀与探索,对传统蒲剧魅力高度自信的成功果实。创新是源于传统的发展,没有良好的传统基础,创新就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武俊英在幼时就成为蒲剧艺术一朵靓丽的新苗。她师从蒲剧大师筱兰香(田郁文),苦练唱表,继承了乃师细腻洒脱、刚柔并济的艺术特点,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得到了蒲剧艺术的正脉相传。不仅如此,她还深入研究蒲剧各位前辈、名家的艺术,为我所用,深入领会了蒲剧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这为她创造“俊英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俊英腔”的艺术成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俊英腔”的创造是蒲剧艺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发展的重要一步。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由文学、音乐、歌舞、美术、武术等多门文艺形式的综合体现,将多种艺术形式以一种艺术标准综合体现,在共性中体现个性,在个性中凝聚共性,是戏曲艺术的一份高贵品格。在蒲剧历史上,旦角曾多由男旦扮演,蒲剧女伶兴起注定着蒲剧旦角艺术产生质的变化。其师筱兰香就做出了宝贵的探索。武俊英的“俊英腔”吸收了戏曲百花园中有关剧种的精华,化为“蒲剧”所用,升华了蒲剧的艺术内涵与舞台呈现;吸收蒲剧外流行的、优秀的、科学的演唱方法与音乐元素,为蒲剧唱腔及音乐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俊英腔”在《藏舟》《送女》《苏三起解》《西厢记》《桃花梅》《玉蝉泪》等剧目中的艺术呈现受到了广泛认可,并流传开来。

“俊英腔”的艺术创造体现了蒲剧面向时代、融入时代的新风尚。艺术如何与社会紧密相连,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是关键。蒲剧艺术是中华民族汉族戏曲剧种,是汉文化尤其是晋南文化的艺术体现,是扎根晋南地区的戏曲剧种,无不体现着晋南的风土人情,人文精神。如果说艺术的民族性、地域性是艺术具有倾向性、特殊性,占据主导风格的标尺,那么艺术的时代性就像一幅历史画卷,展开来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泉水清韵,每个时代都有着创新的足迹。武俊英以扎实的传统蒲剧底蕴,以蒲剧艺术本体面向时代,向前发展,顺应时代审美,适应新观众在美感上的需求,借鉴现代音乐的长处,对传统蒲剧唱腔与音乐进行了不同层次与程度的改革创新,引领着蒲剧艺术的新时代步伐,是蒲剧艺术走向未来,继续前进,坚持艺术自信的重要一步。

武俊英年值花甲,她近年来扎根演出与教育一线,为蒲剧事业不遗余力。近日,她主演的蒲剧梅花版《西厢记》也登上舞台。在武俊英等蒲剧表演艺术家的努力下,蒲剧“俊英腔”等声腔艺术定能够得到完整的传承,蒲剧艺术的美好明天值得期待。

青年戏剧评论家、中国晋剧艺术网站长 王嘉 /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