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铭记恩情存如血——观《清风亭》有感

2019-02-21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张会芳
李学裕 图

梆韵声声动心弦,梨园乡中意正酣。晋城市第十四届凤鸣春晓“赵树理戏剧奖”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2月19日晚,沁水县人民戏剧演出有限公司演出的《清风亭》通过对忘恩负义、逼死养父母的张继保进行无情地鞭挞,启示我们要存良知、重情义、懂感恩,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立身处世之本。

《清风亭》是一部流传久远的传统剧目,各大剧种常演不衰,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悲剧故事:清朝嘉庆年间,年逾花甲的张元秀夫妇在清风亭拾得一弃婴,取名张继保,含辛茹苦将其抚养。十三年后,张继保在清风亭被生母带走。此后,张继保得中状元、赴任子阳县令,途径清风亭小憩,沦为乞丐的张元秀夫妇前往认子,张继保翻脸无情,拒不相认,悲愤之中,养母贺氏碰死在清风亭,张元秀也气绝身亡,张继保因而遭受天谴,被雷劈死。

剧中的核心人物张元秀夫妇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靠卖豆腐为生,虽然生活拮据,但他们身上却不乏淳朴、善良、正直、仁义的品质。他们对张继保有清风亭上救命之恩、有十三年的养育之恩,可谓恩深如海、情重于山。

张继保是薛府妻妾争宠的牺牲品,生下不久就被抛弃在荒郊野外的清风亭,适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天寒地冻,漫天大雪,年逾花甲的张元秀夫妇捡到这个奄奄一息的男婴,给这个娃娃起名叫继保,欢欢喜喜地抱着回家了。“日似流星月似箭,十三年婴儿成少年”,十三年里,老俩口对小继保视如己出,虽然生活贫苦却对小继保宠爱有加。这种疼爱从剧中三次出现的“肉包子”可见一斑:张元秀用卖豆腐赚的钱给小继保买肉包子吃,而老俩口吃的却是豆腐渣。小继保因听闻闲言,负气离家,张元秀怕儿子挨饿,怀揣包子追至清风亭。最后,当小继保被生母带走时,他高喊着“继保”紧紧地追,追不上就倒在地上痛哭,最后颤巍巍地站起来,猛想起包子还在怀中带着,哭着喊道:“继保,你吃完包子再走吧!”。最后“认子”时,养母贺氏还不忘把乞讨来的一个肉包子留给已高中状元的张继保。那份质朴、真切的爱子之情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最后的“谴子”一场是该剧的重头戏。这场戏紧紧围绕“认子”与“拒认”这一矛盾主线,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展开了一场“善”与“恶”的对垒演义。张继保得中状元后,赴任子阳县令,途径清风亭小憩,因思儿成疾、沦为乞丐的老夫妇听闻喜讯,乐得像两个老顽童,高高兴兴地前往认子。他们不会想到,张继保已不是当年那个稚气的娇儿了,在那个钟鸣鼎食、充满利益纷争的薛府,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封建权贵,等待他们的将是所有期盼和憧憬的灰飞烟灭。

第一次上前认子,张元秀“抖抖精神大声喊”:“继保儿呀,为父到了,你快快下位相认吧!”,不料却遭到张继保一声呵斥:“哪里来的老乞丐!”;第二次上前认子,张元秀掏出当年的血书与其对质,张继保回想往事,百感交集,正欲上前与养父相认,但转念想到:“状元认下乞丐父,身世定让人笑谈;若与大母翻了脸,做官定会失靠山”,权衡再三后,他收起血书生威严,大喝一声:“将这老乞丐与我赶下去!”;第三次养母贺氏上前认子,因思念儿子哭瞎双眼的她老泪纵横、如泣如诉地把往事一件件娓娓道来,张继保心生怜悯、百般纠结,但富贵利禄最终吞没了他那所剩不多的良知,他索性心一横:“人生一世为富贵,任凭世人骂翻天!”,于是,又是一声大喝:“将这瞎婆子与我轰了下去”。三次认子三次遭拒,至此,二位老人所抱有的“认子”希望完全破灭。

绝望之下,在饱经风霜的清风亭前,风烛残年的老夫妇破天荒地给张继保下跪了。清风亭上这一跪,跪出个乾坤颠倒!这一跪,跪出个天怒人怨!这一跪,跪出个人神共愤!夫妇二人压抑、蓄积的悲痛、困惑、愤怒好似一腔怒火喷薄而出:“状元爷!你睁眼往下看,俺老夫老妻白发苍苍跪在你面前,清风亭救命之恩你不念,也当念俺苦苦养你十三年……你做了高官就不认俺,难道你就没有半点人心肝!我的状元爷呀……”这大段唱腔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将张继保忘恩负义的丑恶嘴脸昭然天下。最后,当惶惶不安的张继保赏下二百铜钱打发二位老人时,满腔悲愤的贺氏怒斥一声:“张继保你这个小奴才!你就不怕雷打天劈,天杀了你!”然后把二百铜钱砸向张继保,一头碰死在清风亭,张元秀见状,也气绝身亡了。顷刻间,风云突变,电闪雷鸣,一道响雷破空而下,张继保被活活劈死……

传统戏曲的魅力,在于它最真实地沉淀着我们祖先的喜怒哀乐,沉淀着中国世世代代普通民众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从欣赏戏曲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作为一部惩恶扬善的大悲剧,“雷打张继保”是该剧煞戏最有力的一笔,虽然带有迷信色彩,却表达了老百姓惩治恶人的强烈愿望。民间有句俗语叫“拿不住奸臣不煞戏”,意思是说不把坏人抓到,戏就不能结束,如果结束,就会引起观众的不满和骚动,这是中国老百姓一种普遍的心理诉求。忘恩负义、丧尽天良的张继保最后必须死,不死不足以平民愤,当这种诉求在现实当中得不得回应的时候,人们只有寄托苍天,让苍天来主持公道,这是老百姓希望惩治不仁不义之人的一种朴素情感,也正是“知恩图报”这种传统观念深入人心的体现。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也是做人应有的一种品质,一种精怀,一种境界。在我们一生中,受到的恩惠有很多,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等等,都需要我们用至诚的心灵去感谢,用实际的行动去回报。感恩不仅是一种回馈,它蕴含着责任、奉献、博爱等更深的涵义,浸润在我们人生的每一个足迹。常怀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人,常存敬重之意,常谢关爱之情,正是《清风亭》带给我们的感悟。